18歲的孟浩然參加襄陽的科舉考試,一舉奪魁,成為當地家喻戶曉的才子。此時的他前途看似一片光明,家人也對他寄予厚望,期待他能在科舉之路上大放異彩,入朝為官,光宗耀祖。
然而,他的偶像張柬之曾發動神龍政變,扶持唐中宗李顯登基,卻在事成之后受到排擠,最終被流放病死途中。偶像的遭遇讓孟浩然對官場的黑暗和仕途的險惡有了深刻的認識。
他不顧家人的強烈反對,20歲時毅然決然地前往鹿門山隱居,過上了云橋耕讀的生活。這段隱居時光不僅讓他的心情變得平和淡然,也為他的詩歌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他寫下了那首膾炙人口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簡單的幾句詩,便將春日清晨的慵懶與生機展現得淋漓盡致,充滿了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生命的感悟。
在鹿門山,孟浩然還結識了歌女韓相克。兩人情投意合,不顧家人反對,私定終身。然而,這段浪漫的愛情并沒有持續太久。
二十五歲時,孟浩然的父親因病去世。此時的孟浩然意識到自己身上肩負的責任,開始反思自己的任性和叛逆。
為了完成父親的遺愿,孟浩然決定走出山頂,踏上求仕之路。當時恰逢丞相張九齡在襄陽視察工作,孟浩然抓住機會,寫下《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詩中,他借洞庭湖的壯闊景象,委婉地表達了自己渴望入世、施展才華的心情。張九齡對這首詩頗為贊賞,欣然向唐玄宗舉薦了孟浩然。
然而,唐玄宗壓根沒看上孟浩然,他的第一次求職嘗試就這樣以失敗告終。
雖然求官之路不順,但孟浩然卻在這段時間里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王維、李白、賀知章等。
這些詩人對他的才華欽佩不已,李白更是對他崇拜有加,寫下了“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的詩句,表達對他的敬愛之情。他們的友誼也成為了孟浩然人生中寶貴的財富。
時光荏苒,轉眼間孟浩然已到不惑之年。看著身邊的朋友一個個入朝為官,自己卻依舊一事無成,他心中難免有些失落。
于是在40歲那年,孟浩然再次鼓起勇氣報考了科舉考試。然而,多年的隱居生活讓他對時事政治缺乏了解,最終名落孫山。
落榜后的孟浩然心有不甘,他跑到秘書省找好友王維吐槽,卻不想偶遇唐玄宗。唐玄宗聽聞他失明,便讓他賦詩一首。
關鍵時刻,孟浩然卻因緊張吟誦了一首《歲暮歸南山》,其中那句“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讓唐玄宗誤以為孟浩然在埋怨自己,龍顏大怒。孟浩然因此徹底斷送了自己的仕途。
此后,孟浩然的求職之路愈發坎坷。他曾結識了愿意提攜他的韓朝宗。韓朝宗對他頗為認可,打算向朝廷舉薦他。
兩人約好一同前往長安,然而在約定的日子,孟浩然卻因與朋友喝酒而忘記了此事,放了韓朝宗的鴿子。這一任性的舉動,讓他再次失去了入仕的機會。
經歷了多次挫折后,孟浩然逐漸對仕途感到絕望。他回到襄陽,重新過上了隱居的生活。這一時期,他的詩歌創作達到了巔峰。
他寫下了《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這首詩以平淡的語言描繪了田園生活的美好,展現了孟浩然對自然與友情的熱愛。
然而,孟浩然的晚年并非全然平靜。48歲時,他應張九齡之邀出任幕僚,但不久便因北川辭官回鄉。740年,王昌齡途經襄陽與孟浩然暢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