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一晃,已是7月底。
在木衛三保衛戰過去的這一個多月中,發生的事情可是不少。
首先,在蔚藍科技的領導與各國不遺余力的積極促進下,全球統一政府的基礎框架討論,已經基本完成。
新生的文明聯合政府在組織上,繼承了原來聯合國的基本結構,主要的區別在于三點。
一,取消了原本的五大常任理事國制度,重新設立四大常任理事子聯邦。
泛亞、泛米、歐、黑、這四大聯邦各自占據一個席位,并在各自轄區內分別設立自己的子聯邦議會。
新制度下,常任理事席位將不再擁有一票否決權,取而代之的只有贊成票。
唯一的否決權被握在蔚藍科技手里,地位可以說是相當超然。
正是因為采用這種上層構造,聯邦的標志是一個帶有光環與橄欖枝環繞的四芒星,寓意著四大子聯邦接受居中的蔚藍科技領導。
二,新的聯合政府具備的權力,將一改以往聯合國那種表面上有實權、實際上卻只是一個國際合作促進機構的現狀,而是真真正正的統治權。
所有海藍星上的子聯邦、國家、地區等,都將成為新格局下的一部分,必須服從政令。
這也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出現具備真實權力的球級領導機構。
三,所有的現有部隊,在服從原屬國領導的基礎上,必須最優先服從蔚藍聯邦軍部的調令,并逐漸接受改制。
新組建的聯邦軍部中不再采用海陸空的劃分,只分為兩個軍種,聯邦陸軍與聯邦海軍。
其中,聯邦陸軍的定義為,不具備大規模星際遠征能力的武裝力量。
原本軍事概念中的海陸空三軍,原則上都屬于這一軍種,但也有新增的職責范圍。
比方說行星軌道防御、行星近地軌道岸防部隊,以及行星地面登陸部隊,也都屬于聯邦陸軍的范疇。
作為互補,聯邦海軍的職責,自然就在于太空艦隊作戰了。
為了進行細致劃分,聯邦軍部計劃中還規劃了用于執行星系內的任務的“星系近衛軍”,以及用于執行跨星系遠征任務的“深空海軍”。
當然,在整個文明只有一艘戰艦,而且也根本出不去太陽系的當下,該劃分只能說是一種美好的暢想,暫時無法得以實施。
在首都的選址上,各大子聯邦也達成了一致。
新生的蔚藍聯盟的首都,就定在位于萊恩群島的蔚藍之心,待整體建設工作完成后將進行全面搬遷。
至于把整個人類文明的首都放在幾座孤懸海外的島嶼上,是否會因為缺乏戰略縱深而導致不夠安全?
其實就算不把首都定在這里,新格局下的聯邦陸軍,同樣會在萊恩群島附近投入重兵進行防御。
畢竟這里將是人類史上第一座太空電梯的所在地,可謂是重中之重。
在這種布控下,唯一有可能打進來的,恐怕就只有外星文明了。
只要行星軌道防御陣線失利,那無論把首都放在海藍星上的哪里,貌似都沒啥區別……
就這樣,在緊鑼密鼓籌備了大半個月后,聯邦相繼頒發了數道最高聯邦令。
第一號令就是《海藍星沖突全面禁制令》,全面禁止聯邦內部的任何勢力間,在母星上進行大規模武裝沖突。
違者將受到極為嚴重的懲罰,最輕的都是先關起來,等待以后發配偏遠開拓行星。
第二號令,就有那么點書同文車同軌的意思了。
在這份《文明官方規范規劃令》中,雖然考慮到保護各地區的文化多樣性傳承,并沒有廢止當地語言的使用與傳播,但為了提高今后的合作效率,蔚藍聯邦的官方語言被指定為1.5種。
即以華語為主,英語為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