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張長遜獻五原郡歸降大隋的消息傳到唐軍軍中,立刻在唐軍幾位主將之間引發了不小的分歧。
本來因為懷德公主的下嫁,宋金剛正式獻霍邑城投降了大唐,不僅成了大唐的駙馬,還被封為并州總管和左驍衛大將軍,封爵宋國公,一躍成為大唐炙手可熱的新貴。
此時,淮安王李神通和梁王梁師都也先后率大軍趕到了霍邑,唐軍兵力瞬時超過了二十萬之眾。
其中,秦王李世民麾下兵馬有四萬多,太子李建成三萬,并州總管宋金剛三萬,淮安王李神通五萬,梁王梁師都五萬。
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李淵并沒有指定他們五人之中的任何一人為大軍主帥,導致的情況就是這五位主將之間互不統屬,誰說了都不算。
本來五位主將之中,秦王李世民作為大唐的十二衛大將軍,諸將之首,名義上統領大唐各路兵馬。
可偏偏另外四位主將,來頭卻是一個比一個大。
李建成不僅是他的兄長,更是大唐的儲君,自然不可能聽命于他。
淮安王李神通是他的堂叔父,自然也不大可能會對他一個晚輩言聽計從。
梁師都不久之前還是梁帝自居,只是為了自保,不得不去帝號歸順了大唐,做了大唐的梁王,想來心中也是憋著一團火氣,更怕李淵會趁機吞并他的兵馬,內心時刻保持著警惕,因而很難指揮得動他的兵馬。
至于宋金剛,情況也跟梁師都差不多,雖然歸降了大唐,做了李世民的妹夫,但卻保持著相對的獨立性,根本不可能容許李世民染指自已的兵馬。
可以說,唐軍雖然有二十萬之眾,但李世民真正能指揮得動的還是只有最初的四萬多人。
大戰在即,他也知道人心不齊各自為戰是兵家大忌,便親自出馬去游說另外四人,提議五路兵馬合兵一處,軍中大事他們五位主將可以商量著來,若是意見不一致可以少數服從多數。
因為秦昇這個大敵的存在,另外四人也各自放下了成見,同意合兵一處,共同御敵。
此時,唐軍安插在晉陽城中的細作也通過飛鴿傳書傳來消息,說如今城中只有四萬不到的兵馬,主將是剛從高句麗凱旋還朝不久的徐世勣。
至于秦昇和他帳下第一大將李靖,如今并不在晉陽城中,至于去向暫未知曉。
聽到晉陽城的守軍竟然就是當日在土門關讓自已吃盡苦頭的徐世勣,李建成便立即來了精神,當即提議不如趁如今秦昇不在晉陽城中,二十萬大軍北上攻打晉陽。
在他看來,雖說晉陽城城高池深,易守難攻,可二十萬對四萬,五倍的兵力優勢足以攻得下這座河東第一重鎮,讓他一雪當年土門關之恥,挽回他這個大唐儲君的顏面。
李神通、梁師都和宋金剛三人都贊同他的提議,認為如今正是攻取晉陽的大好機會。
一旦失去晉陽城這個河東第一重鎮,隋軍在河東便再也無法立足,最終只能灰溜溜退回河北。
唯有李世民對此有疑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