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本姓褚,生得身形矯健、疾行如飛,鄉人喚作“飛燕”。中平元年,黃巾起義的烽火燃遍中原,他投身張牛角麾下。張牛角見其武藝出眾,將他收為義子,帶著這支打著太平道旗號的義軍轉戰冀州。
然而好景不長,東漢朝廷調集重兵圍剿,太平道勢力迅速衰敗。張牛角在攻打癭陶時身負重傷,臨終前將殘部托付給張燕。望著義父老淚縱橫的面容,張燕跪地立誓:“義父放心,我定帶兄弟們闖出條活路!”
接過殘部的張燕,率眾人隱入太行山深處的黑山。這里山高林密、易守難攻,無數窮苦百姓聽聞“飛燕將軍”劫富濟貧的名聲,紛紛拖家帶口前來投奔。白天,張燕帶著兄弟們開墾荒地、搭建草棚;夜晚,他親自巡邏放哨,防備官軍突襲。
張燕正在深思中,突然部下趕來匯報“將軍,糧食又不夠了!”
張燕攥著啃得發白的獸骨,望著崖下蜿蜒如長蛇的流民隊伍。寒風卷著細雪掠過營地,衣不蔽體的老弱蜷縮在破氈下,青壯士卒的皮甲上結滿冰棱。十萬能戰之士在數十萬部眾中,不過是勉強撐起的骨架——這支打著義軍旗號的隊伍,實則是亂世中抱團求生的流民。
"大帥,袁紹軍已進駐涿郡。"親衛的聲音裹著寒氣,"聽說文丑在招降山匪,凡不肯歸附者,皆以流寇論處。"話音未落,帳外突然傳來孩童的啼哭,一名婦人抱著凍僵的孩子闖進來,枯槁的手指死死揪住張燕的披風:"將軍,救救我兒......"
張燕猛地起身,鐵甲碰撞聲驚得梁上燕雀亂飛。他望向北方,那里袁紹的玄色旌旗正在幽州城頭獵獵作響。曾經,他能在袁、公孫相爭的夾縫中周旋,帶著部眾劫掠富戶、開墾荒地,勉強維持生計。可如今袁紹一統幽州,兵鋒直指太行山脈,昔日的生存之道,已然走到盡頭。
"大帥,不如投靠袁紹?"軍師王方試探著開口,"憑咱十萬弟兄,定能在他帳下謀個前程。"
"前程?"張燕突然冷笑,掌中的獸骨應聲而斷,"袁本初連公孫瓚都容不下,豈會真心接納我們這些'黑山賊'?"他的目光掃過滿地凍斃的流民尸體,想起半月前為搶一袋粟米,兩名士卒自相殘殺的慘狀,"我們帶著老弱婦孺,投誰都是累贅......"
夜幕降臨時,張燕獨自登上山頂。寒風撕扯著他的披風,遠處袁紹軍營的燈火如繁星點點,將太行山脈的輪廓襯得愈發黯淡。他握緊腰間的環首刀,刀刃映出他布滿血絲的雙眼——或許,唯有一戰,才能在這亂世中為部眾殺出一條生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