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現實就是這么的殘酷,一個海州一年的稅收才不過一百萬貫,而朝廷修建一條長安至潼關的官道就超過了百萬貫。
而偏偏海州在大唐目前還是排名第三。
當然,這里面有各種各樣的其他因素,若是沒有那些對東海道的補貼在內,海州的收入必然會更上一層樓。
但對于國家的掌控者來說,這些其實只能算是毛毛雨。
這些補貼和短時間的收入不足并非沒有意義的,而其他方面的投入也絕非浪費。
修路一事前前后后直接動用了八個縣參與,近二十縣負責抽調人手來幫助運輸后勤等。
這些所有參與了修路的縣,去年的收入較之之前提高了大概一成。
也就是說,朝廷修了一條路,然后在去年一年之內,等于是讓朝廷平白多出了三個縣的收入。
而且這還不是一次性收入,路就在這里,以后還會帶動其他方面的收入。
可以說這是一本萬利的事情,而戶部那邊有過精細化的測算,給出了一個未來數年內的各縣財政收支漲幅預計,總結的結果便是,若能保持現狀,大概六七年左右,朝廷便可收回這條路的投資。
但是這種測算是非常不準確的,或者說是從某個角度來說是非常不準確的。
因為他們給出的預計很保守,雖然在他們自己看來是個很大膽的預計,按照每年漲幅一成來預計。
李世民現在是真的興奮了起來,大唐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朝廷的日子越來越好。
雖然有大量金銀,先前只能通過錢莊去慢慢的投放,現在則可以通過修路等基礎建設來花錢。
而為了避免短時間內有大量的資金進入市場,朝廷在修路規劃方面也很謹慎。
并不會因為有足夠的人,就同時去開始數十條路的建設。
“這些商家的貨物是怎么運過來的?”李世民突然問道。
“一些規模不大的商家往往會選擇在這里開設工坊,然后在四周各縣收一些原材料,有些沒有的,則去更遠的地方收購,具體的運輸要看實際情況,西邊和北邊來的走陸路,南邊來的根據路程決定走水路還是陸路。
不過一些大的商家通常選擇走水路,雖然船走的慢一些,但是載貨量大,各有優劣吧!”海州都督小心翼翼的回復著。
“那豈不是要繞一個大圈?”李世民微微皺著眉頭。
這條水路他是知道的,走大運河先去揚州,然后在通過那里的水路走長江口進入大海,然后在沿岸北上來到海州。
若是從洛州出發,這一路少說也要二十天,而現在的話,沒有二十五天就不要想了。
這條水路已經成了大唐最忙碌的交通要道之一,為此朝廷不得不加派人手來管理河道。
若是不妥善管理,運河上怕是會出現船擠著船的畫面了。
“繞也沒辦法啊,雖然山陽碼頭距離海州僅有二百余里,但船能載的貨物實在是太多了,從那里卸船在走陸路運輸,不論是時間亦或者人力,還是資金方面都要比船繞一圈花的多的多。”海州都督郁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