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此舉更彰顯不出陛下海納百川、寬宏大量的帝王氣度,反添世人對陛下容人之量的質疑。故而,微臣斗膽進言,陛下應順應民心,彰顯天恩浩蕩,正式頒布圣旨,廣而告之,派遣使節,恭迎前太子錢元昭回京,于建州賜予尊榮,安享晚年,如此方顯陛下仁政之德,亦能平息世間種種無端猜測。”
翰林院學士蔡峰走出來上奏道:“張御史所言甚是,臣附議。目前陛下尚無子嗣,臣建議陛下可以立錢元昭為太子……”
“蔡峰兄此言差矣,關于立錢元昭為太子之議,誠然是出于對國本穩固的深思熟慮,但微臣以為,此事尚需謹慎斟酌。一來,錢元昭身份真偽尚未經嚴格查證,貿然行事恐生變故;二來,即便身份確鑿,太子之位關乎國家社稷之根本,豈可輕率決定?陛下正值春秋鼎盛,子嗣之事或有轉機,且應廣開才路,擇賢而立,方為長久之計。再者,若錢元昭真為前太子,陛下更應妥善處理其歸來之事,既要彰顯皇家恩典,又要維護朝政穩定,避免因此引發不必要的紛爭與動蕩。綜上所述,微臣懇請陛下三思而后行,做出最為妥善的決策。”吏部侍郎林謙書反駁道。
朝堂之上,隨著幾位官員的發言,氣氛驟然變得凝重而安靜。大臣們面面相覷,各自心中翻涌著不同的思緒。關于前太子錢元昭的突然出現,這一突如其來的消息如同一石激起千層浪,讓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
有的大臣回憶起太聰皇帝在位時的情景,對錢元昭的才情與品德頗為贊賞,認為他若能回歸,或許能為朝廷帶來新的氣象。然而,也有大臣擔憂此舉可能引發的政治風波,畢竟皇位更迭、太子廢立之事,歷來都是敏感且復雜的政治議題。
錢雍隆端坐在龍椅之上,目光游移不定,似乎也在權衡著利弊。他內心其實是非常恐懼錢元昭的回歸,他深知,太子錢元昭是皇位的第一順位繼承人,自己登基稱帝實際是搶了錢元昭的皇位。名不正言不順,更何況自己德才不彰,根基不實,連鄭錦等人都曾直言不諱地指出他有七不立的理由,這讓錢雍隆更加忐忑不安。
然而他并非孤立無援,朝堂之上,各派勢力錯綜復雜,相互制衡。劉奎、錢國維等重臣,為了維持自己在內閣的地位與權勢,必然會成為他抵擋錢元昭歸來的堅固盾牌。正是這份微妙的平衡,讓錢雍隆選擇了沉默,讓朝堂陷入一種看似平靜的深思之中,給予每位大臣足夠的空間去揣摩、去籌謀。
隨著時間的推移,大臣們之間開始有了低語,仿佛是春風拂過湖面,激起層層細膩的漣漪。有人主張速派使者赴瓜州,以核實錢元昭身份的真偽,防患于未然;也有人傾向于先以禮相待,用朝廷的溫情與寬容安撫這位前太子,為后續的處理贏得更多的時間與回旋余地。
終于,劉奎的聲音如洪鐘般響起,穿透了朝堂的嘈雜之聲:“關于前太子錢元昭之事,皇上已洞悉一切,深知其復雜與敏感。本官以為,此事當謹慎處理,萬不可草率行事。因此,建議先遣使前往瓜州,明確其身份后,再行籌謀后續對策。如此,方能彰顯朝廷之公正與智慧,亦不負天下百姓之期望。”此言一出,朝堂之上再次歸于寂靜,但每個人心中都已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考與判斷。
錢國維聞言,立刻站起身來,面帶敬意地附和道:“劉大人所言極是,真乃老成謀國,深思熟慮之典范。對于前太子錢元昭之事,確需慎之又慎,不可有絲毫輕忽。派遣使者核實身份,既是對朝廷的負責,也是對前太子本人的尊重。在此基礎上,我們再行商議后續之策,方能確保萬無一失,維護朝廷的安定與和諧。”
見時機成熟,皇帝錢雍隆輕撫龍椅扶手,目光掃過朝堂上的每一位大臣,最終緩緩說道:“諸位愛卿所言,皆有其理。朕深知此事關系重大,不可等閑視之。劉奎大人提議先遣使核實錢元昭身份,確為穩妥之舉;而錢國維大人亦強調了謹慎處理的重要性,朕心甚慰。朕意已決,即刻派重臣前往瓜州,務必查明錢元昭身份之真偽。同時,朕也希望諸位愛卿能繼續為朝廷分憂,共同商討應對之策,確保此事得以圓滿解決,以安民心,定朝綱。劉大人,您辛苦去瓜州走一遭?”他用期許的眼神看著劉奎。
劉奎領會了皇帝的意思,躬身回答道:“臣領旨。”
……
顧炎的府宅后院,宛如一幅精心布局的水墨畫卷,既展現了深邃的靜謐之美,又不失勃勃生機與活潑之趣。陽光透過稀疏的云層,溫柔地灑落在青石板鋪就的小徑上,斑駁陸離,光影交錯間,時間似乎都放慢了腳步。
院中央,一方清澈見底的池塘靜臥其間,水面如鏡,倒映著四周景物的輪廓,偶爾有幾片睡蓮悠然漂浮,粉嫩的花瓣輕輕搖曳,仿佛在低語著不為人知的秘密。幾只色彩斑斕的錦鯉穿梭其間,時而聚集成群,時而獨自悠游,它們靈動的身影為這靜謐的畫面添上了幾分生氣與活潑。
池塘邊,柳絲輕拂水面,綠意盎然,輕柔的柳條隨風起舞,宛如少女的秀發,在微風中輕輕飄揚。不遠處,一座古樸的涼亭依山傍水而建,亭內石桌石凳,簡約而不失雅致,仿佛是為遠道而來的賓客或是主人偶得的閑暇時光而設。亭檐下掛著幾串風鈴,微風拂過,清脆悅耳的聲音隨風飄散,更添幾分空靈與悠遠。
“凝紫,師父好像和顧大人說些什么,聽起來有些嚴肅呢。”孟玲瓏的聲音里帶著一絲好奇與頑皮,她悄悄向書房的方向做了個鬼臉,那份嬌俏的模樣讓人忍俊不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