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時,周瑜的腦子里轉過了數個念頭之余,表面上卻是儒雅出塵地笑著道。
“如此實乃瑜之幸也,吾乃熹平四年六月而生,不知將軍是?”
孫策有些詫異地說道。“哦?這倒是巧了,我也是熹平四年生,不過是五月,倒是要早上些許。”
(ps:熹平四年=175年。)
周瑜拱手行禮道。“那弟便在此拜見兄長了。”
孫策本就對周瑜有幾分結交之心,且在周瑜這般順著便攀上了交情,也不拒絕,反而是笑著說道。
“好,那今后我便大膽稱汝為瑜弟了,今后你我二人便以兄弟而論。”
旋即,孫策拉著周瑜坐了下來,寒暄了幾句后,接著開口道。
“瑜弟,正好為兄正苦惱于如何穩住廬江局勢,而待后續賈長史派遣大軍前來接管,不知瑜弟可有什么妙計助我?”
周瑜聞言,先是一怔,看向孫策的眼神本能浮現了幾分詫異。
適才孫策已然展現了驚人的政治手腕,意欲借廬江周氏而使廬江世家自亂,繼而立于不敗之地,這已然是上上之策,這難道還不夠嗎?
‘是在試探我?還是單純覺得如此尚不夠穩妥,所以讓我代為查漏補缺?’
周瑜暗自猜測了一番,結合著適才孫策熱情親近的態度,這一次倒是覺得孫策的主要用意是后者。
當即,周瑜不急不緩地詢問道。“兄長接下來是準備如何行事?”孫策完全沒有隱瞞的意思,
“控制襄安津后,分兵一隊前往控制廬江郡府衙之余,再分出其余兵力迅速將廬江郡沿江渡口也納入控制之中,強行切斷廬江世家沿著長江外逃的可能。”
周瑜瞪大著眼睛看向孫策,甚至就連腦袋都忍不住微微一歪,腦海里下意識地冒出了幾個滿是疑惑的符號。
啊???
盡管襄安津是廬江郡主要渡口,可廬江郡其余的沿江渡口不少于五個,這還沒有算上其余即便不是渡口,但依然適合暫時停靠船只的天然渡口。
而以周瑜適才觀之,孫策所領水軍或稱得上精銳二字,但數量絕不超過五千之數。
在既要控制廬江郡府衙等關鍵之處的情況下,能分出多少兵力去控制每一個渡口?
更何況廬江郡地處長江北部,南連長江,北更是接有淮水、濄水、穎水等諸多水系,一味嚴防死守,只會如大網撈魚那般,必然疏漏百出。
所以,并非是孫策此計不可行,但此計也只能稱得上是平庸之策,這可與周瑜對于孫策的能力判斷大為不符。
‘莫不成……是在故意考究我?’
周瑜腦海里浮現出這么一個念頭,這也是除了孫策是真的菜之外,一時間周瑜所能想到的唯一合理解釋了。
當即,周瑜微微一笑,道。“兄長既然欲考究于我,那我便獻丑說上幾句,還請兄長點評。”
周瑜的謙遜與客氣,讓孫策頗為欣賞之余,爽朗地說道。“瑜弟只管一說,便是有什么錯漏之處也是無妨。”
“孫子言:水無常勢,兵無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