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著。
朱元璋皺眉道:“重農抑商是國本,若是學了弱宋,文恬武嬉,國家便完了!”
朱檀笑道:“倒也不必完全學了宋朝!
畢竟,他們對于解決流民問題的方法也算不得高明!
給文官們拼命發銀子,讓他們有錢消費。
兒臣聽說,宋朝的名臣包拯,在做開封知府的時候,每月有30石糧食的俸祿,還有1500貫的俸銀和2000畝地租的收入,再加上龍圖閣學士的職位一年還能給包拯1600貫的收入以及四十多匹絲綢的實物收入,林林總總算下來,一年相當于俸銀兩萬一千兩了!
放到如今,能頂得上四個多藩王的俸祿!
除此之外,國家每年還有各種補貼,甚至還送仆人!
再加上宋朝的科舉制度選拔出了大批讀書人。
這也就形成了冗官。
至于針對流民,一旦地方上的流民聚集過多,要造反,朝廷的處理方式也簡單!
那就是招安!
造反反而成了進入官軍序列吃皇糧的一條重要途徑。
最終,造反的人越來越多,官軍也就招安越來越多,導致軍隊喪失戰斗力,出現冗兵現象。”
朱元璋哼道:“你既然知道,為何還要說出來?現在知道弱宋不可學了?”
說著。
朱元璋淡淡道:“這個道理,當初,太子的老師宋濂曾經跟咱講過!
歷朝歷代,無論朝廷還是百姓,都是以土地為基礎存在的!
敵國侵占我的土地,便是在要我的命!
所有,歷朝歷代雖然強弱各有不同,但面對外來入侵,總還是有些血勇之氣的。
但宋朝不一樣!
他們從始至終,就重視商業,依賴商業!
這導致他們的百姓無所謂土地在誰手里!
總之,都高度集中在達官貴人之手,便是淪喪敵手也無所謂!
下面是這么想,上面也是這么想!
在他們眼里,那點農稅收不了幾個銀子,倒不如發展商業賺的多!
所以,宋朝高層對于土地也不熱衷!
丟了便丟了!
從上到下,眼里都盯著錢,最后結果如何?
屢戰屢敗,最后恥辱滅亡!
歷朝歷代都將士農工商中的商列在最后一位,絕不是沒有道理!
重商是亡國之道!
這件事,你今后再也休提!”
說到這里。
朱元璋隱隱有幾分失望,畢竟,一開始。
他對朱檀還是有著幾分期待的,如果真的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土地兼并問題,那大明未來還怕什么?
現在看起來,卻是條歧路!
朱檀笑道:“兒臣雖然對宋朝不屑,但卻并非否定商業!”
說著。
朱檀對朱元璋道:“父皇,您以為宋朝是因商業而亡,但其實,恰恰相反!若是沒有商業的高度繁榮,宋朝早亡了!
冗官維持城市繁榮,冗兵吸納作亂的流民,而這些,都是極度依賴強大的財政的!
北宋年間,宋朝一年稅收一億六千萬貫,相當于一億六千萬兩白銀!
后來便是到了南宋,在丟失中原的情況下,南宋朝廷的財政收入仍然有一億六千萬兩銀子!
沒有發達的商業,斷然收不到這么多稅!
而我大明呢?
東鄰朝鮮,西接西域,南瀕南海,北抵蒙古!
這樣龐大的疆域,一年的財稅收入,若是沒有長蘆鹽場這般開辟財源,竟然只有區區一千萬兩銀子!
這么大的差距,父皇就不怕以后大明被活活窮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