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引人注目的是,隊伍中還有數百名東瀛少年,他們雖然年紀尚幼,但隊列整齊,眼神堅定,依稀可見幾分英武之氣。
朱元璋得知消息,龍顏大悅,竟是帶著太子朱標以及滿朝文武親自出城十里相迎。
“哈哈哈,好!好!好!”
朱元璋看著眼前意氣風發的朱檀,連說了三個好字,眼角的皺紋仿佛都舒展開來。
朱檀翻身下馬,躬身行禮:
“兒臣不辱使命,幸不負父皇所托,如今東瀛已定,特來向父皇復命!”
“哈哈哈,老十啊,你這次可是立了大功了!”朱元璋扶起朱檀,上下打量了一番,欣慰地說道,“不錯,不錯,這才是我朱元璋的兒子!”
當夜,應天府皇宮,奉天殿內燈火通明,歌舞升平,一派喜慶祥和之景。
朱元璋高坐在龍椅之上,身旁是端莊賢淑的馬皇后。
太子朱標以及一眾皇子公主皆在列,眾人觥籌交錯,談笑風生。
“來來來,老十,你這次辛苦了,快,滿飲此杯!”朱元璋舉起酒杯,對著朱檀說道。
“謝父皇!”
朱檀接過酒杯,一飲而盡。
“老十,跟朕說說,這東瀛的風土人情,和咱們大明有何不同啊?”
朱元璋興致盎然,顯然對這位兒子帶回來的見聞十分感興趣。
“回父皇,”
朱檀放下酒杯,略作沉吟:
“東瀛之地,多山少地,物產遠不如我大明豐饒。”
“百姓生活也頗為清苦,衣不蔽體,食不果腹者比比皆是。不過……”
他頓了頓:
“東瀛人卻有一股子狠勁,悍不畏死,當年倭寇之患,著實讓我大明吃了不少苦頭。”
朱元璋冷哼一聲,顯然對當年的倭寇之患記憶猶新。“哼,若非他們屢屢犯我大明疆土,朕又豈會派兵征討?”
“父皇說的是。”
朱檀順著朱元璋的話說道:
“不過如今東瀛已定,兒臣在東瀛推行‘三六九等’之策,便是要徹底教化東瀛百姓,讓他們知曉我大明之威,不敢再起異心。”
“哦?‘三六九等’之策?說來聽聽。”朱元璋來了興趣。
“兒臣將東瀛百姓分為九等,上三等學習漢語,接受我大明文化,可享諸多特權;中三等則需繳納賦稅,為我大明提供勞役;下三等則為賤民,永世不得翻身。”
朱檀語氣平淡地說著,仿佛在說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
朱標一直沉默不語,此時卻突然開口問道:
“十弟,這‘三六九等’之策,豈非將東瀛百姓分而治之,長此以往,他們心中定然怨恨,恐難長久啊。”
朱檀看了朱標一眼,嘴角勾起一絲玩味的笑意。
“大哥此言差矣,東瀛之地,民風彪悍,若不施以雷霆手段,如何讓他們心悅誠服?只有讓他們明白,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道理,才能永絕后患。”
“嗯……”
朱元璋沉吟片刻,點頭道:
“老十言之有理,對待這些蠻夷之輩,就該恩威并施,才能讓他們心甘情愿地臣服。”
“父皇明鑒,”
朱檀不慌不忙地解釋道:
“兒臣此舉,并非是為了永久地將他們分門別類,而是為了激勵他們學習上進。”
“只要他們愿意學習漢語,接受大明的文化,便有機會提升等級,享受更好的待遇。”
“如此一來,假以時日,東瀛便可徹底融入我大明文化圈,成為我大明的藩屬之國,再無后顧之憂!”
“好!說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