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龍顏大悅:
“老十,你果然沒有辜負朕的期望,有勇有謀,將來必成大器!”
坐在一旁的太子朱標也舉起酒杯,對著朱檀說道:“十弟此次東瀛之行,立下如此大功,為兄敬你一杯!”
朱檀連忙舉杯回敬:
“大哥過譽了,這都是臣弟應該做的。”
朱標的目光在朱檀身上停留了片刻,嘴角帶著一絲意味不明的笑容,緩緩說道:
“十弟,你我兄弟多年,情同手足。父皇常年操勞國事,如今你回來了,可要好好為父皇分憂才是啊。”
朱檀心中一凜,他知道朱標這番話并非表面上那樣簡單,但他不動聲色地答道:
“大哥說的是,臣弟定當竭盡全力,為父皇分憂,為大明效力。”
……
翌日清晨,金色的陽光灑滿了應天門前的廣場。
也照耀著廣場一側,新設立的“東瀛學堂”。
朱檀一身青色長袍,腰間佩著一枚白玉,更襯得他豐神俊朗,器宇軒昂。
他負手站在學堂門口。
看著陸陸續續走進學堂的東瀛少年,唇邊帶著一抹欣慰的笑意。
這些少年,大多不過十二三歲的年紀,被剃去了標志性的月代頭,換上了大明的儒生裝扮。
雖然臉上還帶著些許不安和茫然,但他們的眼神中卻充滿了對新生活的渴望和對知識的求知欲。
“殿下,您設立的這個學堂,真是前無古人啊!”
一位頭發花白的老學究走到朱檀身邊,捋著胡須,滿臉贊嘆地說道:
“老朽教書育人幾十年,還是頭一次見到有皇子如此重視教化蠻夷之事,殿下真乃我大明之福啊!”
朱檀聞言,只是淡淡一笑,道:
“先生過譽了,本王只是希望他們能夠明白,唯有知識和文化,才能真正改變一個民族的命運。”
說罷,他抬腳走進了學堂。
學堂內,幾十名東瀛少年正襟危坐,聚精會神地聽著一位老先生講解《三字經》。
朗朗讀書聲回蕩在教室里,如同悅耳的音符,敲擊著朱檀的心房。
然而,朱檀并不知道。
此時此刻,在金碧輝煌的奉天殿內,一場針對他的風暴正在悄然醞釀。
“陛下,臣有本要奏!”
一位身著緋袍的大臣從隊列中走出,跪倒在金鑾殿上,高聲說道。
“準奏。”朱元璋端坐在龍椅上,威嚴的目光掃視著下方的大臣們。
“啟稟陛下,臣聽聞十殿下在城東設立了一所學堂,專門招收東瀛少年入學,教授他們我大明文化,此事實在是有辱斯文,還請陛下明鑒!”
那大臣義憤填膺地說道。
此言一出,頓時在朝堂上引起了一片嘩然。
一些思想保守的大臣紛紛附和,認為東瀛人乃蠻夷之輩,讓他們學習大明文化,簡直是玷污了圣賢之道。
“陛下,臣以為此事萬萬不可啊!”
一位老臣顫顫巍巍地站出來說道:
“東瀛人狼子野心,當年倭寇之患,至今仍歷歷在目。”
“如今讓他們學習我大明文化,豈不是養虎為患?若是讓他們學到了我大明的精髓,將來反過來對付我大明,那該如何是好?”
“是啊,陛下,此事關系重大,萬萬不可掉以輕心啊!”(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