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也知道,這賤籍制度,是前朝的糟粕。可自古以來,尊卑有別,若是貿然更改,豈不天下大亂?”
“再說這科舉制度,老十你說要改,那你說說,要如何個改法?”
“總得拿出個章程來!”
老皇帝這一番話看似是在質疑,實則已經透露出幾分松動的意思。
那些原本臉色難看的文官們此時更是心驚肉跳,紛紛拿眼去偷瞄朱元璋,希望揣摩出皇帝的心思。
卻發現這位乞丐出身的皇帝喜怒不形于色,根本猜不透他的想法。
朱檀心中暗喜,他知道,自己這第一步,算是邁出去了。
他上前一步,拱手說道:
“父皇,兒臣以為,現行的科舉制度,過于注重八股文章,選拔出來的人才,大多只會吟詩作對,對于治國安邦,卻是一竅不通。”
當初。
洪武六年。
朱元璋以“仕途壅滯”為由,下旨停罷科舉。
其實真實原因是當時剛剛經歷元末戰亂,百廢待興,而科舉取士太過注重文章辭藻。
選拔出的人才并不一定適合當時的國情。
朱元璋希望能夠選拔出更多經世致用的人才,因此才做出了取消科舉的決定。
所以,現在朱檀的一番話,簡直是說到了朱元璋的心坎里。
“哦?”朱元璋來了興致,“那依你之見,該如何改進啊?”
“兒臣以為,科舉考試,應當更加注重實用性,更加貼近百姓生活。”
“比如,可以增設算術、農學、水利、醫學等科目,讓那些真正有才干的人,能夠脫穎而出。”
“同時,還可以效仿古制,設立武舉,選拔武力超群之輩,充實我大明軍隊。”
朱檀話音剛落,殿內便響起了一陣嗡嗡的議論聲。
文官們自然是面露不悅,這要是真按朱檀說的改了。
那他們這些只會吟詩作對的,豈不是要被掃地出門?
武將們則大多面露喜色,這武舉要是真辦起來了,那他們這些武將的地位,可就水漲船高了。
朱元璋沒有理會眾人的反應,只是靜靜地聽著朱檀的闡述,眼中閃爍著莫名的光芒。
“除此之外a……”
朱檀頓了頓,繼續說道:
“兒臣還以為,科舉考試,應當面向所有百姓,不分出身貴賤。”
“我大明建國之初,父皇您便定下了科舉制度,廣開科舉之門,為的就是能夠讓天下有才之士,都能夠為朝廷效力。”
“可是,這賤籍制度,卻將無數百姓拒之門外,讓他們空有抱負,卻無處施展。”
“如此一來,豈不是埋沒了人才,阻礙了我大明的長治久安?”
朱元璋沉默了,他何嘗不知道,朱檀所說的,句句在理。
洪武六年除了取消科舉制度外,朱元璋還以“仕進之途,果出于此乎?朕設科取士,本意豈然?”為由,取消了元朝以來的“格局授官”制度。
所謂“格局授官”,就是將各省的考生,按照省份的不同,預先設定好錄取的名額和官職等級。(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