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寧笑瞇瞇的還禮。
一翻眼神交流后,那小吏帶著幾個工匠換了個牢固點的桌板,又沖著余寧拱了拱手,這才告辭離去。
經過了一番小插曲之后,余寧笑了笑,重新坐下來,內視一番后,可以看到文宮里,又一道柱子破土而出,柱子頂端,一顆名為《俠客行》的夜明珠璀璨奪目,熠熠發光,滋養著雕像上的才氣。
在九顆夜明珠的滋養下,雕像頭頂的才氣茁壯成長,已由劍狀朝著槍狀發展。
但是奇怪的是,其他夜明珠的光都是黃色的,唯有這顆夜明珠散發著通紅的光芒,仔細想想,余寧恍然大悟,紅色主殺伐,再結合剛才那道存在時間極短的俠客虛影,要是沒猜錯的話,這首《俠客行》應該便是跟那首《和張仆射塞下曲》類似的戰詩詞。
這就有點厲害了啊。
根據《博物志》中的說法,啟動戰詩詞的手勢看似復雜,其實也有跡可循,無非是根據平仄、韻腳來界定,平蒸則手掌并攏,仄蒸則是右手食指前屈,平東則是左手食指和右手食指對碰……看似花俏,說穿了就是一套口訣滿復雜的手指操,唯一不太好的地方是,可能不太適合貼身近戰,就如同田文那樣,被自己一貼身,差點打掉好幾根牙。
但是《博物志》中也有個說法,那就是戰詩詞的原作者其實是有福利的,能和戰詩詞形成共鳴,省卻了繁瑣的手勢。到了才氣精深時,甚至還能省卻吟詩的步驟。
這樣的戰詩詞,又被稱為本命戰詩詞。當時余寧讀到這里,便感嘆難怪之前聽說的逸聞中,打死人的永遠是邊塞詩人。
想到這里,余寧忍不住躍躍欲試。只可惜現在還在考試,要等考試完再去找人試試。
打定了主意后,余寧也不再多想,閉上眼睛開始觀想長生訣,養足精神準備明天的考試。
第三天一早。
詩詞一科考完,一只紙鶴照舊銜著一個書籃飛過來,書籃里照舊放著下一科要考的詩題,制藝。
將寫著《俠客行》的宣紙放進書籃,蔫壞的看著紙鶴凌亂的撲閃翅膀,差點墜機,好不容易才展翅飛走。
今天的考試是鄉試的最后一天,總共要考兩門,早上到下午考制藝,晚上再考最后一門策論。
跟詩詞相比,制藝在大乾的讀書人心中,地位無疑要高上不少,講究的是一個讀書人,對眾圣典籍的理解。一個讀書人可以寫不好詩詞,不通射御,卻決不能不會制藝,幾百年前的亞圣董仲舒,便是不通詩詞,憑借著一手超凡脫俗的經義封圣的。
所以,哪怕是余寧,也不得不提起精神,對接下來的那門制藝提高警惕。在這個有些奇妙的世界里,制藝在某種程度上算是替圣人言,若是不小心寫錯一句話,動輒可能被人查水表,最壞的結果是文膽動搖,甚至自毀文宮。
屏住呼吸,打開試卷。
這次的制藝只有兩個字:蚤起。
余寧忍不住傻了眼:這是什么題?
之前的那個“及其廣大草”像是給你兩個字:高義,讓你發揮想象力補全白潔全文,倒還厚道點。這個制藝就更過分了,就像是只給你一個秦字,讓你補全門房秦大爺全本,出題的人在想屁吃呢?
蚤起……究竟出自哪里呢?
想了差不多半個時辰,余寧才恍然大悟,拍了下大腿,腦海中浮現出這句話的出處。
《孟子·離婁下》“齊人有一妻一妾”的其中一句,“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
這是《孟子》中的一個名篇,講的是齊國人有一個妻子和一個妾(也是成語“齊人之福”的出處),他每天都很早出去,然后吃得酒足飯飽回來,和妻子、小妾說自己和達官貴人們天天在一起吃飯。但妻子卻從不見他帶貴人回家吃飯而起了疑心。
隨后便是這句“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蚤通早,意思是妻子早起,跟著丈夫出去。發現他只不過是去墳地里去偷吃人家祭奠的酒食,然后回家繼續跟妻妾耍威風,妻子回家后和小妾抱頭痛哭。
拿到題目后,首先是要破題。余寧深吸了一口氣,仔細思考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