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在這幅作品前駐足,后面的參觀者心急,但又沒辦法擠進來,只能伸著脖子向前看,看看前面的人,為什么不動了。
文化部門的張代表,正盯著左邊油畫中的蒸汽火車海報。畫中畫的形象,被描繪的極具時代感。遠看生動的煙霧,走近一些觀察,能看出虛無縹緲的形象,是用堆砌出的顏料模仿的,卻在光影間化作具象的歷史呼吸。
“姜哲,“省美協一位老者,拄著手杖,回頭看向人群后面的姜哲。
學校高層把姜哲拉過來,示意他到近前說話。
老者向姜哲詢問:“這組老城的墻壁肌理,是用底紋筆掃出來的?還是先做好肌理,再用透明色渲染?“
姜哲說道:“這兩種方法,都有,用來表現墻壁的不同效果。”
問話的老者,稱贊用的好。然后用目光向一位畫家示意。
兩人在開幕式前,看到了姜哲的作品,還以畫中技法打賭。可惜,兩人都沒猜到準確答案。
有位畫家。幾乎要貼到畫布上,“公交車玻璃的反光處理,罩染層數好多!這是怎么處理的?既生動,還不油膩。“
有位文化部門的代表,發現了細節:“里面有些幾個老商標,已經在市場中消失,應該記錄下來。“他看向身邊的一位學院高層。“這幅畫,以后可以當做參考資料。”
“對對,很多城市的細節,有時候就是在不經意間,被人遺忘,應該用圖形或其他辦法記錄下來。”
“還是您想到周到。”
隨著一個個細節被人關注,很多在濱海生活多年的人,逐漸找到了自己熟悉的圖象,與自己的印象對應起來,立刻有了心領神會的感覺,似乎自己一下子理解了這幅畫,而聽到一些不同的見解,難免在心里嘲笑兩句。
如此一來,嘉賓們在主場館入口,停步的時間超出了預計,倒是后面的觀眾們,遲遲無法入場。
終于,有位學院的高層建議,展覽上還有很多好作品,請大家繼續參觀。
“對,如果想和姜哲交流,可以等到座談會上再說……”
參觀中午得以順利進行。
姜哲和第一批參觀者,慢慢瀏覽畫展,后續的參觀者,第次進入場館。
三層的場館,很快被參觀者占滿。
油畫專業一位老師,帶著幾個大二的學生,走進美術館,來到姜哲的作品前。他揮手示意學生們靠近。
他特意領著學生們晚一點過來,就是想等參觀者沒那么多的時候,給學生們講點實際的案例。
“都湊近點!“他指著三聯畫中,左邊一幅,“瞧瞧,人家這底層肌理處理。“看看這墻面剝落效果,至少做了五層罩染!“
學生們紛紛詢問幾層罩染的用法,怎么才能達到效果,避免出錯。
姜哲有系統幫忙,節省了大量的試錯時間。別人學習這些知識技能,則需要很多的嘗試。一批人看過姜哲的作品,離開不久,國畫教研組的年青老師,帶著幾位大一學生來看畫。
“小楊,你注意看樹叢的虛實變化,分明借用國畫里的虛實手法。”
回答幾個學生提問后,他指著畫中一個宣傳畫,“看這里,他用油畫顏料畫出了絹本設色的質感!“幾個學生觀察后,發出感慨。
這是,版畫系師生,也走過來。
兩個老師相視一笑。大家都想讓學生們多看好畫。
版畫專業的學生詢問老師:“唐老師,這組三聯畫,是不是借鑒了中世紀祭壇畫?“
“對,形式可以借鑒,內容需要表現自己的認識。”老師等了一會,見學生沒注意到相關的的細節,只好點出來。
“瞧瞧,這報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