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經理們的反饋非常好,我可以保證,3300家影院都沒問題!
a+評分,說明商業院線決策者非常認可這部電影的錢途。”
莉迪亞繼續問:
“那影評人和媒體呢?”
克勞德看了眼數據:
“整體還不錯,好評居多,差評不多。”
杜笙作為執行制片人之一,也開口問道:
“可以開啟口碑營銷了吧?”
“當然!”
克勞德點頭:
“今晚就開始鋪宣傳,主打‘今年最爽動作大片’。”
一部電影的成功,除了質量過硬,營銷運作同樣重中之重。
像“年度最佳”這種標簽,往往就是靠這種策略炒熱的。
莉迪亞舒了口氣,起身離開時走到杜笙身邊,低聲說:
“晚上來我家,阿曼達準備了一套新玩具。”
杜笙原本打算今晚好好休息一下,結果又要開啟“拉鋸戰”?
“別等晚上了,現在就去。”
泰勒、布萊克還在家里,不能厚此薄彼。
莉迪亞毫不猶豫:
“走,上車。”
杜笙看向馬姚偉,后者打了個電話,輕輕搖頭:
“沒發現狗仔跟蹤。”
于是,杜笙開著莉迪亞的法拉利,載著她直奔別墅。
路上,經過奧爾森姐妹家門口,沒什么煙火氣息。
杜笙隨口問了句:
“她們遷家了?”
莉迪亞似笑非笑看他一眼:
“沒,全家去紐約度假了。”
杜笙沒再多問,因為剛下車,穿著薄紗長裙的阿曼達就已經款款迎了出來。
………
這天晚上,劇組和索尼在炒作《通緝令》男女主角的同時,也拉開了口碑營銷的大幕。
爛番茄網站第一時間解禁評分,新鮮度高達88.9%。
與此同時,tc(metacritic)也公布了影片的媒體綜合評分:
80.1分!
通常來說,試映后迅速公開各項評分和評論數據的電影,往往表現不會太差。
相反,那些等到全美上映才解禁評分的片子,反而更容易成為爛片。
好萊塢在這方面玩得爐火純青,控評手段層出不窮。
于是,各種關于《通緝令》的好評,如潮水般涌現在傳統紙質媒體和互聯網上。
《好萊塢周刊》用大號加粗標題發布了一篇軟文:
“《通緝令》,今年最棒的特效動作片之一!”
在網上,類似的宣傳文章也鋪天蓋地:
“《通緝令》是杜笙最佳打斗之作!”
《洛杉磯新聞》專欄作家格林達撰文稱贊該片:
“我認為,《通緝令》樹立了特效+動作美學的新標桿,
杜笙的表現一如既往出色,成功演繹出角色從無助、沉默到爆發的極限……”
與此同時,斯嘉麗也頻頻登上各大節目。
她與主持人相擁的照片背景,正是《通緝令》的海報。
為了增加曝光率,杜笙同樣參加了北美好幾場路演活動,
并且時不時被狗仔拍到與泰勒、布萊克逛街,進一步提升影片的關注度。
在北美這邊,電影上映前男女主演的每一次亮相,每一分曝光,都有可能轉化為實際的票房數字。
英雄與三角戀等詞眼,在北美市場尤其具有吸引力。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