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寫得像模像樣,配上所謂“數據”和“截圖”,看起來還挺有說服力。
評論區很快炸鍋,有支持的,也有罵的,更多人則是半信半疑。
“咱們偶像在國外到底紅不紅?”
這個問題,對很多人來說就跟問“你媽和你媳婦掉水里先救誰”一樣,是情緒炸彈。
這篇爆文一看就是懂行的人寫的。
它把真實發生過的事兒重新剪輯、換個角度,硬生生拼出一個完全相反的結論:
‘杜笙在國外根本不受歡迎,他只是靠包裝忽悠國內粉絲罷了。’
這個年代國內外的網絡,如同隔著一道天塹。
特別是被海內外某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后,各種妖魔鬼怪都能變現。
不明就里的網友看了,還真以為是那么回事。
陰謀論從來都不缺流量,再加上杜笙這人樹大招風,敵人也不少。
各種言論開始刷屏:
“人在燈塔,文章揭露得不錯。
杜笙確實被那邊的人笑話了,人家把他當成猴子耍呢。”
“杜笙不是超有錢嗎?還能被人耍?”
“一個黃種人,怎么可能在歐美娛樂圈吃得開?別再自我感動了。”
“幸好我沒買專輯,不然就上當了,這就是個信息差詐騙!”
……
網絡世界就是這樣,真假難辨,情緒先行。
劉施詩越看越來氣,幾乎要把手機屏幕瞪穿。
一旁的楊蜜見狀,笑笑道:
“別理這種帶節奏的,最近你看得還少了?
等笙哥專輯銷量數據出來,這些謠言就會自打嘴臉。
笙哥說過不讓咱們在網上替他說話,你忘了?”
劉施詩咬了咬嘴唇,仔細一想也對。
杜笙確實交代過,不讓她們摻和網絡上的爭執。
而在公司內部,鐘甄、葉瀞芷也注意到這波輿論風暴。
她們不清楚這次是誰在背后煽風點火,打算先降溫冷處理。
結果粉絲們急著替偶像辯解,反倒哭笑不得有種越描越黑。
話題#杜笙借助國內外信息繭房,一直欺騙華夏人#迅速登上熱搜。
尤其是一些自稱“燈塔國生活多年”的“資深觀察者”帶頭煽風點火,風向開始一邊倒:
“他在那邊根本沒多少人知道,大家只當他是個笑話。”
“他名聲差得很,在好萊塢口碑不行。”
“所謂的‘國際巨星’全是假象,索尼花錢買的熱度。”
這些人個個履歷光鮮,不是留學多年,就是有海外親戚朋友,說起來頭頭是道:
“我表弟就在洛杉磯,他說根本沒人認識杜笙。”
“我同學的朋友在索尼工作,說這些都是合約要求的宣傳。”
不明真相的群眾一聽:
哇哦,有人說得這么詳細,肯定是真的!
于是網絡上罵聲四起,仿佛杜笙這次真的要“涼涼”了。
華宜、榮新達、鑫保源、澄天娛樂等競爭對手,一個個樂得合不攏嘴,覺得杜笙這次不死也要脫層皮。
結果,現實直接給了他們狠狠一個大嘴巴。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