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第一代ipod發布半年以來,每月的銷量就在二三十萬只之間,新一代的產品哪怕功能更為強大、完善,但蘋果公司跟他們簽署的合約,也就預定每個月四五十萬臺的彈性oem代工規模。
蕭良卻要求鴻盈科技再額外預留每月一百萬臺的產能。
這是什么概念?
這差不多是工業園二期工程建成之后,還能挖掘的最大產能潛力了,哪怕拿出去全力爭取中低端代工訂單,每月至少也能創造兩千萬的盈利。
蕭良有意壓制產能爬坡的速度,有意將這些產能空間都給蘋果的新一代ipod播放器預留下來,不僅不能創造利潤,還極大壓制生產效率的提升。
蕭良甚至還要求鴻盈科技,為ipod爆量提前組織生產備料,這將極大占用他們寶貴的資金儲備。
再說了,新一代ipod播放器就算真出現爆單,責任也完全不在他們這邊,接下來再花三到四個月,進行產能騰換就是了,蘋果公司也不可能責怪到他們頭上,或者輕易就違背合約,將訂單交給其他oem服務商。
“…………”蕭良卻是意志堅定,不為何宏泰、張殷彪等人的質疑所動。
倘若單純為了高追求利潤,他直接去做面向終端市場的消費電子產品,前景要更為廣闊。
他為何還要專注發展oem業務?
他真正關注的,還是對精密制造本身的需求。
如果單純做終端產品,大的趨勢還是要將生產部分委托出去,自身除了產品的研發、設計外,最終跟精密制造本身的關系不大。
唯有發展規模足夠龐大的oem代工業務,內部才會產生足夠的需求,給蝸巢科技足夠大的空間,在精密制造領域進行不斷的嘗試、摸索與迭代。
就像新鴻臣足夠大,因為銷售規模的擴大,新工廠的建設,對灌裝生產線有源源不斷的需求——又因為新鴻臣是蕭良所能控制的企業,才能接受星源精密每半年就要迭代一次的全新灌裝生產線。
要是外部企業,怎么可能為蕭良發展精密制造,承擔額外的試錯成本、額外的生產管理成本以及維護成本?
天海精工目前正開發的五軸數控機床,質量非常不穩定,但蝸巢科技工程技術研究部門一下子就高價下了十臺訂單,不僅實際使用,還讓天海精工的工程師跟蹤觀察使用情況,方便他們進行版本的迭代更新。
換了外部企業,天海精工將這些機床送上門免費試用,人家會搭理一眼嗎?
當然,這里面所產生的額外成本是相當恐怖的,也是蕭良需要不斷往這個無底洞里填資金的關鍵。
目前通過專利使用費計提的方式,蝸巢科技每季度從各成員企業抽取的研發經費都超過十個億,還是嚴重不夠用。
然而不管怎么說,秉承這個目的,蕭良創建鴻盈科技,中低端業務僅僅是門檻,更多還是要發展對精密制造有著更高要求的中高端oem代工業務。
也唯有如此,鴻盈科技以及背后的蝸巢科技及其他關聯企業,精密制造的水準才會一步步提升,而非單純靠發展規模求效益。
鴻盈科技派出工程師團隊,參與兩代ipod的開發與完善,受益就非常大。
工程師團隊不僅能接觸、學習美國當前先進電子產品生產制造工藝,同時還能深入研究、交流美國電子產品的開發理念與技術。
這對鴻盈科技高水平工程師的培養與快速成長,對鴻盈科技整體制造能力的提升,幫助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