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儀器的研發團隊,實力毋庸置疑。
當下星逸半導體的核心研發人才,大都是德州儀器挖來的,還是優中擇優,自然實力不俗。
沒有任何意外,智能家居soc芯片、快充芯片、電源管理芯片,都已成功流片。
接下來就是試產,若是試產再沒問題,就可以全面量產!
屆時,星逸半導體就從ppt時代,進入正式量產的新時代!
雖然這三款芯片都不是高端芯片,但萬事開頭難。
有了這三款芯片打頭陣,后續的高端手機芯片,基帶芯片,甚至明年的集成基帶的高端soc芯片,也都水到渠成。
今年直接研發集成基帶的28納米soc芯片,太過困難,畢竟高通都得明年。
德州儀器挖過來的人再厲害,也得明年。
畢竟基帶問題,比處理器還難搞定,何況是集成基帶,那就難上加難。
因此,王逸不得不作出取舍,放緩集成基帶的soc芯片研發,改成外掛基帶方案。
分開研發28納米的處理器芯片,和28納米的基帶芯片。
這種外掛式的解決方案,和英偉達tegra3,以及高通下半年的旗艦處理器8064一樣的策略,難度大大降低,也足夠用了。
等到明年上半年,高通推出集成基帶的驍龍800soc,星逸半導體再推出集成基帶的星逸soc,也不晚。
畢竟明年的英偉達,依舊是外掛式解決方案。
這樣的策略走得更穩,也更保險。
而且分開研發,處理器不集成基帶,大可以閹割掉電視用不到的模組,優化下視頻解碼能力,當做電視4k芯片用!
如此一來,一舉兩得!
甚至不閹割,直接多量產一些,手機芯片當做4k電視芯片用,也沒問題。
前世小米電視一代用的驍龍600芯片,就是手機的那個驍龍600。
這種方案雖然物料成本比閹割的高一點,但省下了重新修改設計,重新流片,重新試產,重開生產線等一系列過程,綜合下來,反而成本更低。
畢竟芯片設計的那么多代碼,改動一行,就得重新流片。
一次流片的費用,可不算低。
星逸半導體此次流片的都是40納米的低端芯片,流片價格比較低,只要80-90萬美元就差不多,也就是五百萬人民幣一次。
可28納米的價格,就高多了。
當下28納米流片一次的價格要500萬美金,也就是3200多萬人民幣。
幾年后,28納米工藝成熟,產能富足,流片價格才會降到200萬美金。
這都是沒辦法的事。
而且流片一次也未必百分百成功。
前世小米的澎湃s2芯片,流片時就連續多次失敗,上億人民幣打了水漂,讓財大氣粗的雷布斯都扛不住,不得不放棄s2的芯片研發。
同樣,當下的28納米芯片流片成本太高,星逸科技也大可以直接選擇將28納米的手機芯片當做電視芯片用,省下了重新研發,重新流片。
等到明年,再研發更高端,更專業的電視畫質芯片。
這都沒問題。
想清楚這些,王逸來到半導體部門。
威廉姆斯笑著迎了上來:“不負所望,三款芯片都一次性流片成功!”
“很好,星逸半導體部門立下大功,喬治研發團隊每人多加三個月的年終獎!”
“我替他們謝謝王董!”威廉姆斯笑說。
這幾枚芯片的研發,都是喬治部門做的,獎金也落在喬治他們頭上。
至于威廉姆斯他們部門,得看手機芯片能否研發成功。
研發成功,獎金更多。
研發失敗,喝西北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