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逸一向賞罰分明,哪怕同一部門也要量化管理,拒絕吃大鍋飯。
“對了,董事長,三款芯片都試產了,我們也該正式命名一下。還有我們正在研發的手機芯片,也缺個正式的名字!”
“那就按分類命名吧。”王逸略微沉思:
“智能家居sartho,簡稱sh有點繁瑣,那就簡稱h,ho。咱們的第一款智能家居芯片,就叫智能家居h1芯片。”
“電源poer,那第一款電源管理芯片,就叫p1。”
“充電char,第一款快充芯片就叫c1!”
威廉姆斯很是贊同:“這樣明明簡單明了,哪怕后續芯片多了,也不會混亂。”
王逸點點頭:“是啊,而且這些低端芯片不是手機芯片,對性能要求不高,更不用年年升級換代,相反,研發一代就可以用好幾年。”
等到下一次換代,估計就是多年后,星逸晶圓廠實現高工藝的制程,空出28納米工藝,再打造第二代28納米的智能家居、快充芯片、電源管理芯片。
前世2017年之前的智能家居芯片,大都是55納米,40納米都到天了。
到了2017年后,才逐步出現28納米的新產品。
至于10納米,7納米的智能家居芯片,這不現實,純屬浪費。
畢竟10納米,7納米的手機芯片能賣到1000多。
可智能家居芯片撐死也就大幾十塊的單價,根本不值得上高制程。
威廉姆斯笑著開口:“沒錯,咱們一次性多量產一些,成本也能攤薄到最低!試產后,就得正式生產。董事長,那三款芯片,我們下多少訂單?”
王逸陷入沉思:“下多少訂單,這是個重要問題!下的越多,代工費越低,成本越低。當然,也不能太多,防止庫存過大。”
“沒錯。”威廉姆斯遞過來一份文檔:“董事長,這是臺積電的報價單,以及我們核算后的成本,您看看。”
王逸接了過去,仔細看了起來。
威廉姆斯工作做得很到位,不僅標注了不同產量對應的代工費,物料費,攤薄的總成本,還標注了當下同類芯片的采購價格。
這讓王逸很是滿意。
當下星逸手機、星逸平板的電源管理芯片,都是采購的高通、英偉達等企業的。
王逸采購量大,對方給的價格也不斷降低。
比如xphone1的兩顆電源管理芯片來自高通,小米買的兩顆加起來要10美元,給王逸7美元。
后來隨著xphone1訂單增加,降到了6美元,相當于一顆只要3美元,也就是20塊人民幣,算是白菜價了。
可高通依舊賺麻了!
無他,一顆電源管理芯片的物料成本只有幾毛!
芯片這個東西,物料成本很低,批量生產代工費也很低,最大的成本就是研發成本。
高通產量大,研發成本均攤下來,再加上臺積電代工費,一顆電源管理芯片總成本撐死一塊錢!
因此,高通不管是給王逸20塊,30塊,還是給小米35塊,高通都賺麻了。
自己做不出來,就得多花二三十塊去買。
都是沒辦法的事。
一部手機二三十,一千萬部手機,就是兩三億!
xphone出貨量超過1500萬,一部手機兩顆電源管理芯片,就讓高通賺了六七億了。
如今王逸實現了電源管理芯片和快充芯片自研,也能把價格打下來。
臺積電給的物料成本,同樣低得可怕,只有幾毛錢!
而喬治他們研發這幾款芯片的研發費用,也沒花多少,大頭就是流片費用。
再就是代工費和生產線費用。
這些費用全部加起來,就是總成本,生產得越多,攤薄的成本越低。
正如威廉姆斯計算的那樣,生產一百萬枚p1芯片,攤薄下來一枚p1芯片要30元的成本,比買高通的電源管理芯片還貴50%!
可生產一千萬枚p1芯片,攤薄下來一枚p1芯片只要5元,只有高通給王逸最低價的四分之一。
若是直接生產一億枚p1芯片,攤薄下來一枚p1芯片的成本就只有1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