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步階段研發個小艾音響和路由器還湊合,但要研發更多其他品類,那就捉襟見肘了。
空間不夠,設備不夠,規格不夠。
而島城的星逸智家總部,單是研發中心就占地50畝!
足足20棟各種規格研發樓,以及一棟綜合樓,雖然都是六層左右的矮層建筑,但隨便一棟樓的一層,都比帝都的研發實驗室大。
研發中心21棟樓的總建筑面積更是高達6萬平方米,可以容納兩千多人工作。
此外,一期工程還有五十畝的智能工廠。
至于二期的100畝,全都是工廠!
王逸規劃的策略很清楚,研發先行,工廠后續跟上。
只有先把研發中心做起來,各種項目都搞起來,有了成果,才能工廠量產。
若是研發都沒搞定,弄再多的工廠,再多的產能,也沒意義。
孟慶振話鋒一轉:“董事長,那智能化部門要不要也搬過來?”
“也搬過來吧,以后星逸科技產業越來越多,不如打造產業集群效應。”王逸看著眼前的研發中心:
“把這里當做星逸智家全球總部,全部建成后,五十畝研發中心,一百五十畝的工廠。后續工廠不夠,可以繼續在島城,或者其他城市拿地建廠。而總部就落在島城了,星逸智家和星逸智能化,都搬過來。”
“好!”孟慶振應道:
“董事長,星逸智家研發中心可以容納2000多名研發人員和員工。從帝都搬過來的星逸智家和智能化部門加起來有五百多人,目前已經招募了六百多名研發人才,員工數量破千了。眼下畢業季,正好繼續大規模招募!”
“很好!”王逸滿意地點點頭,有些事不用他交代,
像是星逸智家之前在帝都科技園面積小,容不下多少人。
早在島城工廠開建后,孟慶振就成立星逸智家人事部和獵頭,專門招募需要的人才。
當下的星逸科技,簡子妍是大管家,也只是幫助王逸處理各種事務。
而更多的權力,都全部下放到各個事業部的一把手,高層。
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比如星逸智家,如何發展,如何運作,如何招人,都是孟慶振這位總監,這種智能化大牛說了算。
王逸只是提出要求,定好發展方向,后面的研發,落地執行,方案解決,都是孟慶振負責。
其他部門也是如此。
王逸之下,各個部門的一把手,都是所屬行業最專業的大牛,甚至領軍人物。
最差也是后起之秀中的佼佼者。
這些人實力不俗,若是放出去,有人投資,也能做一番事業。
而簡子妍的作用,就是將王逸的指示傳達給各個事業部的一把手,并將各個部門一把手的需求,遇到的問題,進行解決,重要的提議,傳達給王逸。
說白了,簡子妍就是紐帶作用。
真正做決策的,還是王逸,以及各個事業部門的負責人!
也正是這種模式,有了簡子妍的平衡,讓星逸科技各個部門之間不會相互干涉,也不會出現副總裁之間爭權奪勢,更無法插手其他部門的業務。
畢竟在各個事業部,都是各個事業部總監,一把手說了算。
可一旦跨事業部了,那就得先問過簡子妍。
小事,簡子妍處理,大的事簡子妍上報王逸。
這種模式,反而使得星逸科技各個事業部相互獨立競爭,又相互合作。
星逸科技母公司,除了董事長王逸,副總裁宋思凝之外,其他各個事業部的一把手,都是總監,再也沒有第二個副總裁。
各個總監根據事業部重要程度不同和業績不同,級別有高有低,但整體上卻是一個層級,都只能管理自己的事業部,無法插手其他。
也就不存在爭權奪勢了。
畢竟大家都是總監,都升不了副總裁,斗來斗去也沒意義。
還不如把業務做好,業績推上去,升級成更高一級的總監,多拿獎金和工資。
至于簡子妍,有實權,但又沒有很高的職位,也是一種平衡。
這種模式下,徹底杜絕了中芯國際那種斗來斗去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