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畝的星逸智家產業園,總投資要60億,島城出錢出力,白送給王逸。
聶主任話鋒一轉:“不過畢竟是2000畝的大項目,工期要長一點,哪怕全力以赴,也得三年多,分批交付,爭取2015年年底前,全面交付并投產!”
“沒問題!”王逸爽快應下。
人家都送了價值60億的工廠,還要什么自行車?
再去要求對方晝夜三班倒,那不現實。
2000畝產業園,三四年交付都算快了。
而且星逸智家剛起步,前期訂單有限,也用不了那么多工廠。
接下來三年,星逸智家陸續發展,工廠陸續交付,也算是恰到好處。
“王董,畢竟是60億的大項目,作為約束條件,星逸智家產業園要在全面交付后的四年內,也就是2016年到2019年,實現60億的企業納稅額!”
聶主任笑著開口:“若是達不到,差多少額度,星逸智家得補上。”
島城也不會干賠本的買賣。
60億投資,四年回本,后面星逸智家依舊每年15億多的納稅,妥妥地一本萬利,白撿了。
這也是地方政府愿意幾十億投資,大手筆招商的初衷。
為了政績,為了經濟,為了就業,也為了稅收。
對此,王逸沒有任何意見。
理所當然。
只是四年60億的納稅額度,一年就是15億的稅收。
注意,不是總的納稅額度15億,而是企業所得稅15億。
實際上,納稅額度=企業所得稅+增值稅。
企業所得稅不到營收的兩個點,而增值稅為營收的13個點。
嚴格來說,增值稅是消費者向國家交的稅,企業只是中間人,不能算企業稅收,交給國家,地方政府也拿不到。
剩下不到2%的所得稅,才是企業所得稅,才是地方政府拿得到的。
王逸記得前世一個笑話:
2023年華為營收7000億左右,納稅1000億左右,納稅比率14%左右。
小米2023年營收2700億左右,納稅僅為45億左右,納稅比率1.67%左右。
華為的營收是小米的2.59倍,納稅額度是小米的22倍,納稅比率是小米的八倍多!
這一言論,全網彌漫,很多人都信以為真。
實際上,不過是忽悠人的春秋筆法。
究其原因,華為的一千億納稅,是加上消費者900億的增值稅,總共1000億。
而小米作為上市公司,財報上的納稅額度只是企業所得稅,不算350億的增值稅。
畢竟嚴格來說,增值稅是消費者交給國家的,當然不能算企業所得稅。
若是都加上,或者都不加,雙方的納稅率都差不多,不存在八倍差距。
都不加增值稅,華為2023年營收7000億左右,所得稅100億左右。
小米營收2700億左右,所得稅45億左右。
這樣算下來,兩者的所得稅率都在1.4%-1.5%之間,都是一個水平。
一套稅務系統,不會有八九倍的稅率差距,想想都不可能。
雖然王逸不喜歡雷布斯的作風,但更討厭那些拿著大眾當傻子忽悠的言論。
只是有些企業覺得不到兩個點的納稅沒有分量,才會把消費者13個點的增值稅都算到自己頭上。
這是完全錯誤的。
同樣,島城要星逸智家一年15億的納稅,也只是企業所得稅,不能算消費者交的增值稅。
這樣算下來,星逸智家的年營收要達到1000億,才能實現15億的企業所得稅,125億的增值稅。
年營收1000億什么概念?
一個格力!
格力從2012年到2016年,營收都在千億左右。
2017年后才開始暴漲,漲到1400億,1700億,1800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