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中芯國際已經有三個12英寸的晶圓廠,還有眾多8英寸晶圓廠。
但可惜工藝落后,大都是90納米,65納米,最先進的也不過是45納米,還是用的ibm的技術。
這就導致中芯國際訂單少,利潤低。
哪怕是12英寸的晶圓廠,產能都大量閑置,入不敷出,年年虧損。
可星逸半導體呢?
有先進技術,有恐怖產能需求,就缺生產線!
趙老眼睛一亮:“這個辦法好,中芯國際廠子多,缺錢,缺技術。星逸半導體有錢有技術,缺廠!”
“兩者資源互通,也算是好事。”
“我牽頭推動,咱們收購一個中芯國際的晶圓廠,到時候硬件設施的錢,我們出。里面的設備,中芯國際愿意搬走就搬走,不愿意搬走的,王董,你花點錢,買下來。”
“沒問題,得要12英寸的晶圓廠!”王逸心情大好。
他早就盯上了中芯國際的12寸晶圓廠。
但可惜,王逸提出來,中芯國際肯定不答應,但趙老提出來,那就完全不同了。
更主要的,當下中芯國際正處于泥潭,工藝差,訂單少,大量生產線都閑置。
若不是沒辦法,中芯國際也不想借錢到處建廠。
畢竟晶圓廠很燒錢,中芯國際的錢大都是借的,或者賣股份融資來的。
可有時候沒辦法。
官方扶持集成電路,各大一線城市都搶著引入中芯國際。
拒絕?
開玩笑。
中芯國際不想混了?
最簡單的,中芯國際從魔都起家,但那時候都是8英寸的晶圓廠。
2004年7月,中芯國際第一條12英寸的晶圓廠,在帝都投產!
魔都一看,你個白眼狼,我把你奶起來,你特娘的在帝都建12英寸晶圓廠,這是人干的事?
無奈之下,2005年,中芯國際又在魔都建了一座全新的12英寸晶圓廠。
這下深市也坐不住了,引入中芯國際,成立深市分公司,直接投建兩個晶圓廠。
一個八英寸,一個12英寸!
漢城那邊,有座12英寸的晶圓廠,自己玩不轉,也交給中芯國際代管。
一下子三座12英寸晶圓廠投產,還有眾多8英寸晶圓廠早就投產,還有幾個新廠在建……中芯國際都頭大。
若是中芯國際和臺積電一樣工藝先進,那還好,不缺訂單。
但可惜,中芯國際工藝落后,12英寸的線都是90納米,65納米的工藝,55納米都算是先進了。
至于45納米,也是用的ibm的技術,受制于人。
再加上當下,國產智能手機行業剛起步,對手機芯片需求不多,中芯國際幾大晶圓廠的部分產能,很多都處于閑置狀態,年年虧損。
連帶著中芯國際都差點破產,不得不引入新的股東。
結果可想而知,新股東一來,內部權力角逐更加慘烈,窩里橫……
直到多年后梁老加入,中芯國際工藝突破猛進,一路突破28納米,20納米,14納米……
這下,中芯國際的訂單拿到手軟,當下晶圓廠不夠用了,才開始大肆投建新的晶圓廠……
比如多年后,津門的12英寸晶圓廠,月產能就是10萬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