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點,幾乎沒有任何人異議。
政治上沒有什么風險,而且如果能搞起來,對于即將成立的地級楚州市,是一個重大利好。劉楚安指使教委主任李松柏,馬上搞一個可行性報告出來,準備送省里審批。
李松柏干勁很高,回去就組織了一個精干的班子,起草這個可行性報告。
甚至擔心楚州地區教委水平不夠,李松柏還專程去了大寧一趟,從省教委請了兩位專家過來,參與這個報告的起草。
省教委得知他們的想法之后,也非常的支持。
如果楚州能搞起來一座以理工科為主的綜合性大學,對于整個靜江省教育界而言,那也是大好事。
靜江一貫重視教育。
惟楚有才,于斯為盛!
不是說著好玩的。
而對李松柏本人來說,也把這個當成了機會。
看著司馬武周凡新李凱云這些曾經和自己平級的同僚,一個個成為地區領導,其中司馬武還成了行署專員,只有他依舊是地區教委主任,要說李松柏心里沒一點想法,那是不可能的。
至于劉楚安,李松柏反倒不拿來做對比了。
沒有任何可比性。
在李松柏看來,劉楚安那是妥妥的主角模板,“天命之子”。
這種人,你是不應該去和他比的,徒增煩惱。
第二個建議,則是引進人才。
這個建議,在家宴上,劉弘毅只說了個大概,具體要落實下去,那還得經過各相關單位反復研究,出臺一個實施細則才行。
并且同樣要報省里批準。
這就是地區和地級市的區別。
地區,嚴格意義上來講,不是一級正式的政權機構,只是省里的派出機構,管理權限是省委省政府授予的,所以任何一項重大決策,都需要報省里批準。
而地級市不一樣。
地級市有自己的人代會,法律規定的權力機關。
有關全市的人才政策和地方性法規,理論上,人代會批了就行。
當然,也還是要報省里備案。
但核準和備案是兩個概念。
有關這個建議,引發了比較熱烈的討論。
注意,是討論不是爭論。
總體而言,同志們對于引進人才不反對。
這也是楚州地區獨有的特殊情況。
其他地區,至少在目前,壓根就沒有“人才競爭”這個觀念。有限的那些個編制,照顧自己人都照顧不過來呢,哪里還需要去外邊引進人才?
唯獨楚州地區例外。
工業已經開始初具規模,農林牧業也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規模根本就不是傳統農林牧業能比的,技術含量也不是一回事。
甚至于商業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發展。
楚新縣城以及周邊的常住人口,這三四年間,翻了一番都不止,已經穩穩站上了十萬的關口,并且還在以難以想象的高速增長。
大家已經意識到了人才的重要性。
很多技術性崗位和管理性崗位,都缺乏合適的人手。
劉弘毅當初堅持要把摩托車廠的許多加工件外包,就是這個原因,控制摩托車總廠的規模在短時間內急速膨脹。
因為一時半會的,找不到那么多有管理大型企業經驗的專業人才。
但是在具體引進人才的條件上,大家還是有些不同的看法。
比如說,房子!
這是大家都關心的問題。
北郊那邊建設的第一批“單元樓”,是給離退休的老干部們預備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