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教委批的。”
“呵呵,慶華大學不愧是國內最有名的高校啊……這么有魄力!”
作為劉楚安的鐵桿“兄弟”,司馬武立馬又出來“捧哏”。
“弘毅也是真了不起,一個人就幫慶華大學賺了這么多錢……要是我們楚州有這么一個人,他一個人就能幫我們賺到全地區一年的財政收入!”
這個話,就是有感而發了。
“同志們,我是非常支持楚安書記這個建議的,科學技術就是生產力,就是錢!”
“大家說,要是劉弘毅同志在我們楚州工作,他一個研究團隊,兩年時間就能為我們楚州地區賺兩個多億,那么,獎勵他們團隊十萬塊錢,獎勵劉弘毅一萬塊錢,算多嗎?”
“一點都不算多嘛!”
“這樣的團隊要是再來兩個,不要說單元樓,我看我們地委大院都能造個新的!”
“到時候大家還需要擔心分房子的事情嗎?”
司馬武揮舞著胳膊說道,十分豪氣。
一番話說得大伙兒哈哈大笑,會議室的氣氛一下子變得緩和了許多。
說到底,劉弘毅也是他們看著長大的后生伢子,算是發生在大伙兒身邊的故事了。
笑過之后,李超勇的態度也有所轉變,說到底,他也是想要把工作做好。
現在黨政沒有分家,他這個常務書記,是扎扎實實的三把手,楚州地區的工作開展得好與壞,他也是負有重大責任的。
“楚安書記,司馬專員,我看不如這樣吧,這個事太大,光是我們幾個在這里開會研究,我認為還是不保險。”
“我建議啊,發一個文件,讓下邊的同志都開會討論一下,有什么不同的意見,都反映上來,到時候我們再做決定。”
這是老成之言,也是“風險分擔”。
劉楚安當即表示贊同,其他同志也沒有意見。
楚州地區這個重獎科研成果和技術創新的舉措,經過全地區所有縣級委員會討論,反饋意見,在十天之后,形成了初稿,還沒有成為正式的文件,就已經引發了軒然大波。
省委第一書記邊至誠同志的電話,直接就打到了劉楚安的辦公桌上。
“楚安同志!”
邊至誠的聲音很嚴肅,前所未有的嚴肅。
“至誠書記……”
“你們那個獎勵制度,到底是怎么回事?獎十萬塊錢?”
劉楚安吃了一驚,說道:“至誠書記,我們還在討論之中,目前并沒有形成正式的文件……”
我們不是都還沒向省委匯報嗎?
“但是現在已經傳得沸沸揚揚了!”
邊至誠打斷他,有些惱火地說道。
“現在,不要說省里,就算是北都,不少人都知道了,你們楚州要搞名……搞大動作!”
雖然惱火,邊至誠還是及時把“搞名堂”這樣的評語收了回去,不過看得出來,他心里是真的擔憂。
“就剛才,陳可平同志專門給我打了電話過來,問我怎么回事。說楚州地區,到底打算走什么方向!”
劉楚安的臉色,也在瞬間變得十分嚴肅。
陳可平同志,那可是驚天動地的大人物。
而且“到底走什么方向”這個話,也實在是太嚴重了,幾乎等同于定性。
對于任何一位地方負責干部而言,這都是難以承受之重。
“至誠書記,我們主要是考慮今后的發展……我們楚州,本來就沒有什么優勢可言。我們不沿海不沿江,沒有經濟特區那樣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也沒有太大的政策支持。現在我們雖然搞了些工廠,也搞了些種植業和養殖業,但說到底,并沒有什么技術優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