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討論了一番臨鋼集團的事情后,張俊提到了成立皮革集團一事。
“書記,臨革廠成立以來,業績一直都還不錯,只可惜一步走錯,所以才導致今天這個局面的出現。但我以為,皮革產業本身還是值得做的。如果我們能把全市上規模的皮革企業進行整合,加強管理和監督,就能把這個行業做大做強。”
對此事,徐沛生是支持的。
他贊許的道:“張俊,我市的工業基礎比較薄弱,臨鋼集團的成功,給我們開了一個好頭。但是我們拿得出手的企業還是太少了。成立皮革集團是一個大膽的創新試驗。我以為值得一試。你具體有什么打算?”
“書記,我市原來有一家制革企業,還是七十年代末成立的,后來因為經營不善,在市場大潮的沖擊下倒閉了。但在我市還有其他幾家規模不錯的制革企業,其中三家是民營企業。”
徐沛生沉吟道:“張俊,你不會是想把國有和民營企業進行整合吧?這行得通嗎?”
張俊道:“臨革廠其實已經進行過一輪改制,只不過還沒有完全脫離政府的控制,如果我們再進行一番改革,將它徹底改造為自主經營的企業,弱化政府對它的影響和控制,然后和其他皮革企業一起,組建新的皮革集團呢?”
徐沛生道:“經過這么多年的改革和發展,企業的改制,進行了好幾輪,可是你有沒有發現,只要曾經是國有的企業,不管后面怎么改,還是無法脫離體制內的框架。而領導對企業的影響,也不可能完全散失。”
張俊喔了一聲:“是的,臨革廠的弊端就在于此。我們想讓它市場化,但當地的個別領導,又想插手它的內部事務。而這種插手,多半跟貪腐有關。畢竟企業是利潤大頭,隨便弄一弄,就有油水可以撈。”
徐沛生道:“這就是癥結所在。張俊,你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可以杜絕此類現象的發生呢?”
張俊也是人,不是神。
那么多神人都解決不了的事情,張俊怎么可能想得出辦法?
張俊心情有些沉重。
因為他知道,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斗爭。
就算他成立皮革集團,就算他在任時,能把這家企業做好,但他一旦離開,后面的事情就難以預料,就好像臨鋼集團一樣變了質。
可是,不能因為害怕失敗,害怕變質,就不去做!
改革本就是摸著石頭過河。
只有不停的嘗試,不停的改變,才有可能找到最適合的發展之路。
對于即將成立的皮革集團,張俊打算用一種完全不同的管理方式。
可是這種管理方式,最后有沒有效果?他現在也不得而知,只能盡力去試。
徐沛生看出他的擔憂,便給他打氣,道:“張俊,你的想法是好的,那就大膽的去嘗試。不要怕犯錯,我們要有試錯的決心,也要有容錯的本事!我相信你有這個能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