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宴設在庭院中的小亭內,幾樣精致的杭幫菜,一壺紹興老酒,眾人把酒言歡,其樂融融。
酒過三巡,李巖看著太子,問道:“賢侄平日讀些什么書?”
太子恭敬回答:“回李伯伯,四書五經皆有涉獵,近來在讀《資治通鑒》。”
“哦?”李巖頗感興趣,“讀到何處了?”
“剛讀完漢紀,正在讀魏紀。”
“可知曹操為何能成大事?”李巖問道。
太子略一思索,答道:“曹操善用人,明賞罰,有決斷,能抓住時機。但侄兒以為,他雖為能臣,實為漢賊,不足為法。”
李巖挑眉:“那依賢侄之見,該如何評價曹操?”
太子從容不迫:“治國之才,用人之明,曹操確有過人之處。但為人臣而不忠,縱有千般才能,也難逃后世詬病。侄兒以為,治國首重德字,無德之人,縱有通天之能,亦不可取。”
李巖點頭微笑,又問:“若你為商賈,遇北方旱災,糧價飛漲,當如何處置?”
太子想了想說:“若為商賈,自當囤積居奇,牟取暴利。但若為...為百姓計,當開倉平糶,穩定糧價,助朝廷賑災。”
“哦?為何如此?”李巖追問。
“因為...”太子看了一眼朱興明,得到鼓勵的眼神后,繼續說道:“商賈雖求利,亦當有社會責任。糧價飛漲,百姓挨餓,易生民變。一旦天下動蕩,商路斷絕,再多的財富也是徒然。況且,助朝廷渡過難關,日后自有回報。”
李巖撫掌大笑:“好!好一個‘社會責任’!朱兄,賢侄見識不凡啊!”
朱興明臉上難掩得意之色,舉杯道:“李兄過獎了。這孩子還需多多磨練。”
紅娘子也笑道:“我看壁兒年紀雖小,但胸懷天下,是塊好材料。”
李巖沉吟片刻,正色道:“朱兄,我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
朱興明放下酒杯:“李兄但說無妨。”
李巖看著太子,緩緩說道:“賢侄天資聰穎,見識不凡,但久居深宅大院,不知民間疾苦。治國之道,書本上只能學得一半,另一半需從民間來。”
朱興明點頭:“李兄所言極是。這也是我常帶他外出游歷的原因。”
李巖笑道:“既如此,明日讓壁兒隨我去市集走走如何?杭州乃東南第一繁華之地,市井百態,盡在其中。”
朱興明大喜:“有勞李兄了!”
次日清晨,太子早早起床,在院中練習孟樊超所教的劍法。
一套劍法練完,身后傳來掌聲。回頭一看,李巖不知何時已站在廊下。
“賢侄好劍法!”李巖贊道,“可是孟師父所授?”
太子收劍行禮:“李伯伯早。正是孟師父所教。”
李巖走近,從太子手中接過劍,輕輕一揮:“孟樊超的劍法,凌厲剛猛,是沙場搏殺的功夫。但江湖險惡,有時需以柔克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