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著,李巖手腕輕轉,劍尖劃出一個個圓圈,看似緩慢,卻隱含無數變化。
“這是武當的太極劍,講究以靜制動,后發制人。”李巖收劍笑道,“武功如治國,剛猛有余而柔韌不足,易折也。”
太子若有所思:“多謝李伯伯指點。”
早飯后,李巖果然帶著太子前往杭州市集。孟樊超扮作護衛,遠遠跟隨。
杭州的市集比濟南更加繁華。店鋪林立,貨物琳瑯滿目,絲綢、茶葉、瓷器、漆器...各式商品應有盡有。叫賣聲、討價還價聲、車馬聲不絕于耳。
李巖帶著太子穿行在人群中,不時指點講解。
“你看這杭綢,質地輕柔,色澤艷麗,是杭州三大特產之一,遠銷海外。朝廷在杭州設織造府,專供宮廷之用,但也允許民間經營,故杭州絲織業如此繁榮。”
太子好奇地問:“李伯伯,為何同樣的絲綢,價格相差如此之大?”
李巖笑道:“問得好。這其中有原料優劣、工藝精粗、品牌名聲等諸多因素。就如治國,表面看都是官吏,能力品德卻有天壤之別。”
二人走到一個茶莊前,李巖又道:“杭州龍井,天下聞名。但你可知道,茶農辛苦一年,所得不過茶價的十分之一?大部分利潤都被茶商賺取。”
太子皺眉:“這未免太不公平。”
李巖點頭:“所以朝廷設立茶馬司,平抑茶價,既讓茶農得利,也不使茶商虧本,更保障百姓能喝得起茶。治國之道,就在平衡各方利益。”
正說著,前方一陣騷動。只見一群人圍著一個攤位,吵吵嚷嚷。
走近一看,原來是一個賣米的攤位前,幾個壯漢正在驅趕買米的百姓。米攤主人是個老者,愁眉苦臉地站在一旁。
“怎么回事?”李巖上前問道。
一個百姓憤憤地說:“這些人是漕幫的,要收‘地頭錢’,老張交不起,他們就不讓人買米!”
太子怒道:“光天化日,豈有此理!”
李巖按住沖動的太子,上前對那幾個壯漢說:“諸位,做生意講究和氣生財,何必為難一個老人家?”
為首的壯漢瞪了李巖一眼:“老頭,少管閑事!這一帶歸我們漕幫管,不交錢就別想做生意!”
孟樊超正要上前,李巖使了個眼色制止他,轉而笑道:“原來是漕幫的好漢。不知貴幫主丁三爺可好?去年西湖樓外樓一別,甚是掛念。”
那壯漢一愣,語氣頓時客氣了許多:“老先生認識我們幫主?”
李巖從懷中取出一塊玉佩:“麻煩將這個交給丁幫主,就說故人李巖問好。”
壯漢接過玉佩,見質地不凡,心知眼前這人來歷不簡單,連忙躬身道:“小的有眼不識泰山,得罪之處還請海涵。我們這就走,這就走...”
漕幫的人走后,米攤老者和圍觀的百姓連連道謝。
離開米攤,太子好奇地問:“李伯伯,那玉佩是何物?為何漕幫的人見了如此恭敬?”
李巖笑道:“當年漕幫內亂,我恰巧救了丁幫主一命,他贈我玉佩,說見佩如見人,漕幫上下必以禮相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