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感慨道:“不想李伯伯與江湖中人也有交情。”
李巖正色道:“江湖與市井,看似與廟堂無關,實則息息相關。漕幫掌控運河漕運,關系到京城糧食供應;鹽幫把持鹽業,影響朝廷鹽稅。治理天下,不可不知江湖。”
太子躬身一禮:“侄兒受教了。”
回到李巖住處,已是傍晚。
朱興明正在院中與紅娘子對弈,見二人回來,笑問:“今日收獲如何?”
太子興奮地說:“父親,今日見識頗多!李伯伯教會我許多書本上沒有的道理。”
紅娘子笑道:“先吃飯吧,壁兒想必餓了。”
晚膳后,李巖請朱興明到書房密談。
書房內陳設簡樸,唯有四壁圖書,顯示出主人的學識淵博。二人相對而坐,李巖親手沏了一壺龍井。
“朱兄,賢侄確是人中龍鳳,見識胸襟,遠勝同齡人。”李巖開門見山地說。
朱興明喜形于色:“李兄真的這么認為?”
李巖點頭:“不過...”他沉吟片刻,“賢侄心地純良,這是優點,也可能成為弱點。為君者,過仁則懦,過剛則折,須剛柔并濟,恩威并施。”
朱興明嘆道:“李兄所言極是。這也是我擔心之處。”
李巖為朱興明斟茶,緩緩道:“我觀賢侄,有三長兩短。長處是:一、聰慧好學,能舉一反三;二、體恤民情,有仁愛之心;三、胸襟開闊,能納諫言。”
“那短處呢?”朱興明急切地問。
“短處是:一、閱歷尚淺,易被表象迷惑;二、性情稍急,需磨練耐性。”李巖直言不諱。
朱興明點頭:“李兄所言不錯,正因如此,我才讓他拜孟樊超為師,學習武藝,了解江湖,體察民情。”
李巖笑道:“孟師父確是良師。不過,朱兄既來杭州,何不讓賢侄在我這里小住一段時間?我雖不才,愿將平生所學,傾囊相授。”
朱興明大喜:“若能得李兄指點,是壁兒的福分!只是...朝中不可久無主...”
李巖理解地點頭:“半月即可。半月時間,我可將經世致用之學,略傳一二。”
朱興明起身,向李巖深深一揖:“如此,多謝李兄了!”
次日,朱興明啟程返京。朝中政務繁忙,他不能久離。
臨行前,他叮囑太子:“壁兒,好生跟隨李伯伯學習,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孟師父和劉公公留下陪你,一月后我派人來接你。”
太子跪拜:“父親放心,孩兒定當用心學習,不負父親期望。”
朱興明又對孟樊超和劉來福說:“好生照看太子,若有差池,唯你們是問。”
二人躬身領命:“遵旨!”
朱興明走后,太子正式開始了在李巖門下的學習。
李巖的教學方法與宮廷師傅大不相同。他不要求太子死記硬背,而是通過具體事例,講解治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