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二人登臨西湖邊的吳山,俯瞰杭州城。但見屋宇連綿,街巷縱橫,運河如帶,舟船如織。
李巖問道:“壁兒,你看這杭州城,可知其布局有何玄機?”
太子仔細觀察,答道:“街道縱橫交錯,似有規律。”
李巖點頭:“杭州城乃前朝規劃設計,街道如棋盤,坊市分明。城中開鑿運河,既利交通,又便防火。官府、市集、民居分區而設,井然有序。”
他接著說:“治國如建城,需有規劃,有布局。何地為中樞,何處設屏障,哪些宜疏,哪些宜堵,都要通盤考慮。”
又一日,李巖帶太子參觀杭州的絲綢工坊。但見織工們手腳并用,在織機前忙碌,一匹匹精美的絲綢從他們手中誕生。
“你看這些織工,一日工作幾個時辰,能織多少絲綢?”李巖問。
太子觀察良久,答道:“約六個時辰,一日可織半匹。”
“那他們一日工錢多少?”
“聽工頭說,一日三十文。”
李巖點頭:“一匹上等杭綢市價十兩銀子,可織工辛苦兩日,只得六十文。你算算,這其中的利潤被誰賺取了?”
太子計算片刻,驚訝道:“工錢不足百分之一!”
李巖嘆道:“所以治國之道,需平衡各方利益。若工農太過辛苦而所得甚少,必生怨氣;若商賈無利可圖,則貨物不通。如何定稅賦,調物價,均貧富,是為政者須深思之事。”
太子沉思良久,忽然問道:“李伯伯,既然工錢如此微薄,為何朝廷不立法提高工錢?”
李巖欣慰地笑了:“問得好!但立法易,執行難。若強行提高工錢,坊主可能減少雇工,或抬高綢價,最終受害的還是織工。故而朝廷宜循序漸進,既要保護工匠,也不可過分干預市場。”
這樣的實地教學,日日不同。有時李巖帶太子走訪農家,了解稼穡艱辛;有時參觀船廠,明白航運之重;有時甚至微服進入賭場妓院,見識社會陰暗面。
每晚回到住處,太子都會認真記錄當日所學所思。短短半月,他的筆記已積了厚厚一本。
半月后的一日傍晚,李巖和紅娘子設宴為太子餞行。次日,他就要啟程回京了。
席間,李巖取出一個錦盒,鄭重地交給太子:“賢侄,這里面是我畢生所學整理的《治國十論》,還有一封給你的親筆信。回京后再看。”
太子恭敬接過:“多謝李伯伯厚賜。”
紅娘子也贈太子一柄短劍:“這是我年輕時所用之劍,名‘秋水’,雖非神兵利器,但也陪我度過不少艱難時刻。今贈予你,望你見劍如見人,牢記這半月所學。”
太子接過短劍,只見劍身如一泓秋水,寒氣逼人,果然是好劍。
孟樊超在旁看見,眼中閃過驚訝之色。他認得這柄“秋水劍”,是當年紅娘子威震江湖的兵器,想不到她竟贈予太子。
太子在燈下打開李巖的信。信中寫道:
“賢侄如晤:
為君者,當明辨是非,知人善任。親賢臣,遠小人,廣開言路,體察民情。切記: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民心所向,即天命所歸。
你性情剛直,此是優點,也需知柔能克剛。遇事當三思而后行,權衡利弊,不可操之過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