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回京一月后,朱興明在養心殿召見孟樊超。
“樊超,太子自杭州歸來,變化頗大。你全程相伴,以為李巖教導效果如何?”朱興明問道。
孟樊超躬身回答:“回陛下,李公子教導有方,太子殿下收獲頗豐。臣觀太子如今處理事務,更加沉穩周全,常能從多角度思考問題。”
朱興明滿意地點頭:“朕也察覺了。前日朕考他漕運改革之事,他不但提出疏通運河、整飭吏治,還建議鼓勵海路運輸,分流漕運壓力,確是見解獨到。”
孟樊超道:“李公子才學淵博,且熟知民情,半月之間,將經世致用之學傾囊相授,實是太子之幸。”
朱興明嘆道:“可惜李巖不愿入朝為官,否則朕必以國士待之。”
正說著,太子求見。朱興明宣他進來。
太子行禮后,呈上一份奏折:“父皇,這是兒臣近日撰寫的《江南見聞及治國策》,請父皇過目。”
朱興明接過,細細閱讀,越看越驚喜。奏折中,太子詳細記錄了在杭州的見聞,并針對漕運、鹽政、絲織業、農事等提出了一系列建議,雖稍顯稚嫩,但見解獨到,切中時弊。
“好!好!好!”朱興明連說三個好字,“壁兒,你這趟江南之行,確實收獲不小。”
太子恭敬道:“全賴父皇英明,準兒臣隨李伯伯學習。兒臣才知,民間疾苦,遠非深宮所能想象。”
朱興明欣慰地看著兒子,忽然道:“朕決定,今后每年讓你外出巡視一次,體察民情,了解地方實情。”
太子大喜:“謝父皇!”
待太子退下后,朱興明對孟樊超說:“樊超,太子的武功近來可有長進?”
孟樊超答道:“太子殿下勤學苦練,進步神速。尤其劍法,已得李巖先生太極劍真傳,剛柔并濟,非同一般。”
朱興明若有所思:“李巖的太極劍...”
康正六年初春,紫禁城內的積雪尚未完全消融,太子朱和壁坐在文華殿的暖閣中,仔細閱讀著來自杭州的信件。
這是李巖寄來的第十六封信了,平日里。二人的書信往來從未間斷。
信紙上是李巖那熟悉的挺拔字跡:
“太子殿下鈞鑒:
江南春暖,西湖波平,遙想京師應尚余寒意,望殿下保重貴體。
近日得聞海上商船日增,南洋諸國來朝者不絕于道。大明海運之發達,已遠超歷朝。然東南沿海港口多集中于福州、南通,浙商貨物需輾轉運輸,耗時費力。
老夫思之,若于杭州府海鹽縣設立港口碼頭,必能帶動杭州乃至整個浙江之經濟發展。海鹽縣地處杭州灣北岸,水深港闊,宜于泊船,且背靠富庶江南,貨物集散便利。
此事若成,則浙絲、杭綢、龍井茶等特產可直接出海,免去陸路轉運之耗;海外珍奇亦可直抵江南,互通有無。利國利民,功在千秋。
殿下監國理政已有時日,若能將此利國利民之策上達天聽,既可展殿下治國之才,亦可為江南百姓謀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