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殿下慎思之。
李巖手書”
太子讀罷,眼中閃過興奮的光芒。近年來他參與朝政,多是在父皇既定政策下執行,少有獨立建言。
李巖此議,正是他展現才華的良機。
他立即鋪紙研墨,開始起草奏折。筆走龍蛇間,仿佛已看到海鹽港千帆競發的盛況。
三日后,乾清宮內,朱和壁將精心準備的奏疏呈給朱興明。
“父皇,兒臣近日研讀各地奏報,發現海運日益繁盛,然現有港口已不敷使用。杭州府海鹽縣地處要沖,若在此設立港口,必能促進江南經濟發展,望父皇恩準。”
朱興明接過奏折,仔細閱讀。太子在奏折中詳細列舉了海鹽建港的諸多好處:縮短運輸距離、降低貨物成本、增加朝廷稅收、促進地方繁榮...條分縷析,言之有據。
然而,朱興明的眉頭卻漸漸皺起。
“壁兒,此議可是受李巖啟發?”朱興明放下奏折,若有所思地問。
太子心中一緊,如實回答:“確是李伯伯來信提及。但兒臣也查閱了大量資料,認為此議確實可行。”
朱興明站起身,踱步到懸掛的大明疆域圖前:“李巖才學,朕素來敬佩。但此次,他恐怕是久居江南,只見地方利益,未見全局。”
他指著地圖上的沿海各點:“你看,北方有膠州海曲港,控扼渤海;中有南通港,連接長江水道;南有福州港,輻射八閩。三大港口分布合理,已覆蓋我大明主要產糧區和手工業區。”
他又指向杭州灣:“海鹽縣雖地處杭州灣,但灣內水淺多沙,大船進出不便。且與南通港距離過近,功能重疊,實無必要重復建設。”
太子急道:“父皇,江南乃賦稅重地,貨物輸出量極大。現有港口已不敷使用,增設一港有利無弊啊!”
朱興明搖頭:“你只知建港之利,可知建港之耗?碼頭、倉庫、衙署,哪一樣不需巨資?更須派駐官兵,設立海關,這些都是開支。朝廷近年來雖國庫充盈,但北方邊防、黃河治理,處處需錢,豈能輕擲?”
“可是...”太子還想爭辯。
朱興明擺手打斷:“況且,港口集中,利于管理。港口分散,易生弊端。前朝市舶司之亂,你難道忘了?”
太子低下頭,心有不甘:“兒臣明白父皇顧慮。但此議確實利大于弊,望父皇三思。”
朱興明看著兒子倔強的表情,嘆道:“壁兒,為君者當權衡全局,不可因一時興起而輕下決斷。此事不必再議。”
太子悻悻退下,心中滿是委屈。他自覺奏疏準備充分,論證詳實,卻遭父皇全盤否定。更讓他難堪的是,此事該如何向李巖交代?
思前想后,他決定再次上書。這一次,他搜集了更多數據,引經據典,將奏折寫得更加厚實。
然而第二次上書,依然被朱興明駁回。
“壁兒,你如此執著,是為了證明自己,還是真為國家考慮?”
太子跪地懇求:“父皇,兒臣確是為國考慮。若海鹽建港成功,每年可為國庫增收百萬兩白銀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