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本以為,殿下監國多年,必能明辨是非,洞察利弊。豈料殿下不察實情,不聽眾議,一意孤行,乃至觸怒天顏。
殿下如此行事,可是為了在老夫面前邀功逞能?若果真如此,則殿下心性修養,尚欠火候。
為君者,當虛懷若谷,從善如流;當權衡利弊,顧全大局;當忍辱負重,不逞一時之快。殿下今日所為,與此相去甚遠。
昔漢武帝為太子時,每有建言必多方求證;唐太宗為秦王時,每有決策必集思廣益。殿下欲為明君,當效法先賢,不可因私廢公。
老夫教導殿下多年,今日殿下犯此大錯,老夫亦難辭其咎。心痛之余,唯有直言相告:若殿下不改此性,他日何以擔當江山重任?
望殿下深刻反省,向陛下誠懇請罪。他日若得原諒,當以此為戒,再不可犯。
李巖手書”
太子的手在顫抖,淚水模糊了視線。原來這一切都是李巖的考驗,而自己卻如此輕易地失敗了。那種羞愧,比被父皇責罵更甚百倍。
完了,原來所謂的建港,不過是李巖和朱興明演的一出戲。
而太子為了表現自己,居然不顧實際考慮,堅持要建港口。
幸虧自己還不是皇帝,否則豈不又是勞民傷財。想到這里,朱和壁的汗水涔涔而下。
當晚,太子輾轉難眠。李巖的信在他腦中反復回響,每一個字都像鞭子抽打在他的心上。
他想起第一次隨父皇去杭州,李巖教導他“治國如治病,需對癥下藥”;想起在杭州市集,李巖告訴他“江湖與廟堂,看似兩個世界,實則息息相關”;想起李巖贈他《治國十論》,諄諄告誡“為君者,過仁則懦,過剛則折”。
所有的教導,都是為了讓他成為明君,而他卻為了一點虛榮,辜負了所有人的期望。
深夜,他披衣起床,點燃燭火,開始給父皇寫請罪書。這一次,他沒有絲毫辯解,只有深刻的反省。
“兒臣和壁頓首泣血上言:
兒臣愚昧,不察實情,固執己見,觸怒天顏,罪該萬死。
今日得李巖先生來信,方知海鹽建港之議,實為對兒臣之考驗。然兒臣不辨真偽,不聽眾議,一意孤行,乃至結黨上書,大失為君之道。
反思己過,兒臣實為在李巖先生面前逞能邀功,全無虛懷若谷之胸襟,更無權衡全局之智慧。此非為國之誠,實乃好名之私。
父皇平日教導,兒臣未能體會;李巖先生教誨,兒臣未能踐行。今日之過,實乃平日修養不足所致。
兒臣懇請父皇重責,以儆效尤。自今日起,兒臣當日日反省,痛改前非,絕不再犯。
泣血再拜,望父皇息怒。
兒臣和壁謹奏”
寫畢,已是黎明。太子親自捧著請罪書,跪在乾清宮外,等候父皇早起。
乾清宮內,皇后沈詩詩早已淚流滿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