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為何對皇兒如此苛責,他可是你兒子啊。”
沈詩詩弄不明白,朱興明為何如此心狠。
朱興明嘆了口氣:“他是我兒子,更是儲君太子。”
為了大明天下,朱興明只能對太子嚴苛。
朱興明看到太子跪在宮外,初時不解,接過請罪書讀后,方知緣由。
“起來吧。”朱興明語氣平和,聽不出喜怒。
太子不敢起身:“兒臣有罪,求父皇責罰。”
朱興明嘆道:“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你能如此深刻反省,朕心甚慰。”
太子抬頭,淚流滿面:“父皇,兒臣讓您失望了。”
朱興明扶起太子:“失望是有的,但更多的是欣慰。為君者最難的是認清自己,你能在挫折中醒悟,這比建一百個港口都重要。”
他攜太子走入宮內,命人奉茶:“其實,朕早知道李巖在考驗你。”
太子驚訝:“父皇如何得知?”
朱興明微笑:“李巖是何等人物?他若真認為海鹽宜于建港,必會親自上書,詳陳利弊,怎會通過你轉達?再者,以他對沿海情況的了解,怎會不知海鹽不宜建港?朕當時不點破,是想看看你如何應對。”
太子羞愧難當:“可惜兒臣讓父皇和李伯伯都失望了。”
“不,”朱興明搖頭,“這正是李巖高明之處。他知道你監國以來,事事順利,未免心高氣傲,故而設此考驗,讓你受些挫折。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這次教訓,對你來說是好事。”
太子恍然大悟:“原來如此...”
朱興明正色道:“壁兒,你要記住,為君者手握天下權,一言可興邦,一言也可喪邦。故每做決定,當時時自省:此心是為國,還是為私?此議是利民,還是利己?若能常保此心,則離明君不遠矣。”
太子躬身受教:“兒臣謹記父皇教誨。”
一個月后,太子禁足期滿,恢復監國之職。經歷此次教訓,他處事更加沉穩,不再輕下判斷,而是多方求證,集思廣益。
但他心中仍有一個結:如何面對李巖?自己辜負了他的期望,還有何顏面與他通信?
就在他猶豫之際,李巖的信又到了。這次,太子幾乎是顫抖著拆開信件。
“太子殿下:
聞殿下深刻反省,得陛下寬恕,老夫欣慰不已。
殿下不必為前事愧疚。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老夫設此考驗,非為刁難,實為磨礪。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經此一事,殿下必有所成長。
殿下可知,為何老夫要出此難題?因見殿下監國以來,政事順暢,贊譽日多,恐殿下心生驕矜,故以此事警醒。為君者最忌驕矜二字,驕則失眾,矜則不容。昔唐明皇前期勵精圖治,開創開元盛世;后期驕矜自滿,釀成安史之亂。前后判若兩人,皆因心性變化。
殿下天資聰穎,若能常保謙沖自牧之心,將來必為明君。
另,海鹽雖不宜建大港,但可設小碼頭,供漁船停泊和地方貿易。此事已得陛下允準,命地方官辦理。殿下可關注此事進展,學習地方政務處理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