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春暖,西湖花開,望殿下保重。
李巖手書”
太子讀罷,熱淚盈眶。李巖非但沒有責怪他,反而如此用心良苦。他當即提筆回信,感謝李巖的教誨,并詳細記述了自己這一個月的反省和感悟。
從此,太子與李巖的書信往來更加密切,內容也從政事探討,擴展到心性修養。太子在這些書信中逐漸成熟,而李巖的每一封信,都如明燈般指引著他前行的方向。
康正七年春,朱興明決定再次南巡,攜太子同行。此行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讓太子實地考察海鹽縣,親身感受為何此地不宜建港。
龍舟沿京杭大運河南下,沿途經山東、江蘇,進入浙江地界。太子站在船頭,看著兩岸日漸繁盛的景象,感慨萬千。
“還記得第一次南下嗎?”朱興明走到太子身邊問道。
太子點頭:“記得,那時兒臣還是個懵懂少年,見什么都覺新奇。”
朱興明笑道:“如今你已能獨當一面。這次到海鹽,你要仔細觀察,多問多想。”
抵達杭州后,休息一日,朱興明便命浙江布政使安排,前往海鹽縣考察。
海鹽縣令早已接到通知,率眾在縣界迎接。見到皇帝和太子駕臨,激動得手足無措。
“不必多禮,朕此次是微服來訪,不必驚動地方。”朱興明囑咐道。
在海鹽縣令陪同下,眾人來到海邊。但見海灣開闊,浪濤拍岸,遠處有點點漁船。
“這里就是擬建港口的選址?”太子問道。
縣令躬身回答:“回殿下,正是。去年朝廷準建小碼頭,供漁船使用,現已初具規模。”
太子仔細觀察,發現海灣雖開闊,但岸邊水淺,遠處才有深水區。若要停泊大船,需大量疏浚,工程浩大。
“此處最大能停泊多大的船?”太子問。
“回殿下,目前最多能停泊二百料的漁船。再大的船,就有擱淺之虞。”縣令回答,“且灣內多沙,水道易變,需時常疏浚。”
太子又問:“若遇大風大浪如何?”
縣令苦笑:“不瞞殿下,去年臺風,碼頭受損嚴重,重修花費不小。此處面向東海,無遮無擋,風浪直撲灣內,實非良港。”
太子若有所思。他這才明白,為何父皇和李巖都反對在此建大港。實地所見,遠比紙上談兵來得真切。
當晚,太子與朱興明在海鹽縣衙住宿。縣令設宴接駕,但朱興明只要求簡單膳食。
飯后,父子二人在院中散步。
“今日觀感如何?”朱興明問道。
太子誠懇回答:“兒臣今日方知,為何海鹽不宜建大港。水淺沙多,風浪直撲,確非良港之選。兒臣當初只憑地圖和文字,就妄下判斷,實在可笑。”
朱興明點頭:“你能明白就好。治國之道,重在實際。地圖上看,海鹽地處要沖;實際一看,方知不宜建港。這就是為何朕常要你多走多看的原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