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回答讓李毅安眉頭輕揚,問道。
“烏克蘭的核電站?是建在什么地方的?”
“切爾諾貝利!”
聽到這個熟悉的名字,李毅安的臉上不禁流露出了一絲笑容。
沒錯,就是這個大名鼎鼎的地方!
沒錯,也就是這個地方。
只不過反應堆發生了變化。那個極其危險的存在著設計缺陷的rbmk反應堆被放棄了。
之所以被放棄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軍方擔心被戰斧式巡航導彈定點襲擊了。
現在他們所擔心的安全與核電站的安全雖然是有所區別的,但異曲同工。因為軍方的顧忌,所以,在這里發生了一種非常微妙的偏移。
這種偏移到底是好事兒還是壞事兒呢?
從安全的角度上來說,它可以在某種程度上避免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的發生。
從而避免了無數個悲劇的發生。那些悲劇既有個人的,當然還涉及到國家層面。
而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說,正是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的發生,直接導致了全世界核電建設的倒退。
切爾諾貝利事故和之前的美國三里島事故,將世界核電的發展打斷了西歐各國直接了當的按下了停止鍵。
核電的西方國家差不多20多年沒有正經搞過核電,導致了嚴重的技術斷層。
他的影響甚至一直持續到21世紀,德國全面放棄核電,本身也是受到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的影響。
在10年前,核電是時髦的,是指向未來的,而這10年之后,在切爾諾貝利核事故之后,全世界都被核事故所展現出來的毀滅性給驚呆了。
核電一夜之間,成為了最危險的選擇。
所以,后來的怪象就越來越多了,甚至出現了什么所謂的“用愛發電”。
而這所有的一切都和切爾諾貝利的事故有著直接的聯系。
如果這場核事故不發生的話,就不會有核電技術停滯的20年,
人類科學技術發展上有多少個20年能夠用來停滯?
在很大程度上來說,它甚至影響到了可控核聚變技術的發展。全世界對核電安全性的顧慮,直接導致了整個行業都受到了沖擊,其中屬于探索性的可控核聚變所受到的沖擊同樣也是直接的,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它同樣也停滯不前的。
有時候技術的發展就是這樣,它總是會受到一些其他因素的影響。
現在如果沒有了那場核事故的話,科學家們仍然會繼續對這些領域進行深入的研究,或許他們能夠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
在簡單的了解了一些烏克蘭核電站的信息之后,李毅安才滿面喜色的離開了這座即將開始動工的大型核電站——這是世界上第一座百萬千瓦級大型商用核電站,同樣也是世界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第三代反應堆。
它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本身就代表著sea在核能領域內的遙遙領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