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生產”將生產中的一切庫存視為浪費,強調對零庫存的要求,按照所需的量生產所需的零件和產品,從而大大降低了在制品和成品庫存,減少流動資金積壓,降低成本。
作為集裝箱的發明者,sea是第一個將生產與集裝箱運輸結合起來的國家,靠著集裝箱,sea的產品才可以直接運往歐美,而面對這樣的沖擊,同樣依賴鐵路的美國五大湖工業區也因此受到沖擊,從紡織產業到家電產業,再到現在的汽車工業,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sea的沖擊。
“在不講究運輸成本的前提下,蘇聯的鐵路運輸是可以維系的,但是在撣邦卻不行,在一個貨柜的運費幾倍于暹羅的情況下,即便是勞動力是廉價的,企業也會用腳投票,在集裝箱的浪潮下,各國的經濟都在被迫轉型。
美國也好,歐洲也罷,
時代大勢,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集裝箱革命,本質上是一場全球一體化革命,生產全球化,供應鏈全球化,將全世界分散的工業體系整合成為同一個工業體。
如果硬頂著集裝箱的逆潮流而行,最終撣邦的經濟勢必會在這個過程中,被拍碎,最后死無葬生之地。”
聽著方景仁得出的結論,趙佩琦點了點頭,說道:
“那么,有解決的辦法嗎?”
這才是趙佩琦關心的問題所在,他當然知道集裝箱是時代大勢,也清楚的知道,經濟重心沿海化也是時代的大勢,但是,他需要解決撣邦的軟肋。
“或者說,你有什么建議嗎?”
說話的時候,趙佩琦看了一眼白板上的地圖,然后他說道:
“你既然說了這些,那么對此肯定有一些想法吧。”
這是肯定的。
作為國際開發署有名的“干將”,方景仁自然有他的想法,面對這位通產部的大佬,他并沒有直接說出解決的辦法,而是岔開話題說道。
“常務,在過去的幾年里,歐洲、美國的的低端產業正不斷的向大馬、暹羅、泗水以及棉蘭老轉移,這也使得他們的經濟發展更為迅速,而與此同時,他們還先后通過《促進產業升級條例》,通過提供5年免稅、機器設備進口關稅減免等優惠,吸引高科技外資。重點鼓勵——電子、機械、化工、造船、汽車、鋼鐵等領域投資。”
這正是南洋經濟圈的一大特點——他們從來都不曾甘于做底端產業,雖然他們都是靠紡織、玩具、制鞋等輕紡工業起家,但是在完成初步積累后,都先后制定了產業升級路徑。
而在這個過程中,通商產業部也給予了指導與協調,畢竟,大家都是一家人。有不少sea企業在各國進行投資,當然,他們也吸引了不少歐美資本。
“以暹羅為例,去年其吸引外資高達10億美元,其中60%來自sea,22%來自美國,12%來自歐洲,另有6%來自其它地區。這些外資投資的領域與幾年前相比,有了全新變化,從紡織、玩具、制鞋等輕工業領域,轉向電子、機械領域……”
在一一介紹著暹羅利用外資的情況時,方景仁看著常務說道:
“這也帶來了一個問題——電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