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著車窗匆匆一瞥,當時街上有那么多的人,宋玉錦瞧得并不真切。
可那若真的是宋玉枝,讓霍家人知道自家出了那樣個上不得臺面的姑娘,還不知道怎么瞧她、怎么瞧宋家。
這么想著,宋玉錦不覺又把眉頭蹙起。
霍繁星再遲鈍也發現她有心事了,便試探著問:“不跟宋姐姐開玩笑了。你有什么煩心事,盡管說與我聽。或者……你還是在擔心那樁事?”
宋玉錦聽完就正了色,再顧不上去想宋玉枝如何。
反正如霍繁星所說,她家老夫人對吃食要求極高,若不是色香味齊全的東西,連嘗都不會去嘗。
而下場熬粥比賽的廚子有好幾十人,更有各家大酒樓的大廚。
就宋玉枝那半路出家的廚藝,難登大雅之堂,想來即便她下場參賽,連霍老夫人身邊的嬤嬤那關都過不了!
宋玉錦收回思緒,擰著拍著嘆息道:“霍妹妹既看出來了,那我也不瞞著了。近來每每想到那樁事,我都是食不知味、夜不能寐。”
又說宋玉枝這兒,中午之前,總算輪到她進場。
一輪有二十家參賽,若每家都帶一二個幫廚進場,那不知道得亂成什么樣。
因此規定每家只有一人能進場。
宋玉枝就讓趙大娘在寺外等候,順帶看顧一下自己的推車,她自己則立刻跟著小沙彌入了寺。
清凈寺建造的十分巍峨恢弘,后廚同樣規模很大,光灶臺就有七八個。每個灶臺上更有三到四處灶眼。配備的切菜案臺和水槽足有丈余長。
從這配置上說,比大酒樓都不差什么。
想來是香火鼎盛的時候,這清凈寺得招待成百上千的香客,故而特地造了這樣一個大灶房。
也難怪霍老夫人選在這里辦那粥會,確實是非常合適得宜。
現下灶房里不只有寺廟的僧人添柴灑掃,更還有幾個衣著得體光鮮的嬤嬤和丫鬟。
她們并不再做活,只是站在灶房里各處監督,維持秩序,使得這處鬧而不亂。
宋玉枝猜著她們應該是霍老夫人身邊的下人。
很快,宋玉枝就分配到了自己的位置。
丫鬟讓參賽的眾人在灶臺前站定,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食材,并不讓他們立刻動手,而是還需要幾個老嬤嬤過來一一檢視。
幾個老嬤嬤都是滿頭銀絲的年紀,行動頗慢。
等她們檢視完全場,至少得要半個時辰。
他們這些最后一輪的人,天剛亮就來了外頭排隊,一直等到了現在午前。
而且心里也大多知道,這個輪次可謂是還未比就輸了泰半。
因此一聽說還要再接著等,不少人都已經有些不耐煩了。
有人當即不滿地嘟囔道:“也不知道這食材還需要檢視個啥?我們還能在豆子里頭下毒不成?”
旁邊有人附和:“對呀,比做粥的粥會,熬出來的粥好喝不就完了?伸頭一刀,縮頭一刀的,快點比完算了!”
和他們那樣心急的不在少數,抱怨聲此起彼伏,一時間場內議論紛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