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都沒抱什么希望的,先前還想著若銀錢實在不夠,就把戶籍的事兒再往后推一個月,先找個固定攤位要緊。
省得像之前似的,東一榔頭西一錘子。
就好像年前在清凈寺外的長街上,不少吃過她甜品的回頭客知道她年后不過去了,詢問她往后在哪里做買賣?
她都說不出個所以然,只說在碼頭附近。
有了固定的攤位,那才能真正培養起回頭客,更快地把小買賣做大做強!
不過高興之余,宋玉枝還是不忘詢問道:“那戶人家怎么突然就不做了?而且轉讓費用也要的少。”
旁的倒也不怕,就怕那固定攤子上鬧出過什么事兒。
前頭宋玉枝已經吃過一次虧,買個推車差點被牽連進官司。
雖說也是因為那推車,她才能和趙大娘相識。
但這次要長租攤位,自然得格外仔細些。
趙大娘道:“這一遭我也想到了,還未曾仔細打聽過。先想著把這消息傳來,你若有意,我再去接著打聽。還得和人約個時間,見面聊上一聊。”
宋玉枝點頭,“是該這樣。”
怕別人捷足先登,她下午晌就跟著趙大娘一道出去打聽消息,找到了那戶人家。
轉讓固定攤位的人家姓古,家里就老夫妻兩個和一個女兒。
兒子出門在外,是行伍中人,有個不大不小的軍職。
古家一放風去要把攤位轉讓,現下已經是人滿為患,上門打聽消息的人不少。
和宋玉枝的疑慮一樣,不少人家都納悶他家怎么突然要把一位難求的固定攤位轉讓?
而且轉讓費比別人家低了不少!
古家夫婦雖做是買賣人,但看著都十分老實,支支吾吾說不出個所以然。
越發讓人生疑。
最后古家還有一條要求,說是得寫進契書里的。
就是往后他家可能還得回碼頭討生活。若后頭他們想回去,那么租了這攤位的人家還得再把攤位還回去,同樣只能收二兩銀子的轉讓費。
甚至屆時古家未必能一口氣拿出二兩銀子,但對方仍然得先把攤位還回去,讓他們慢慢還這筆銀錢!
比宋玉枝早去的人家里有個暴脾氣,聽完之后就嚷道:“老子活這么大就沒聽過這么離譜的要求!合著你家是用轉讓攤位當幌子,跟人借銀子才是真!去錢莊借銀子還得出息五百呢!”
年頭上不興罵人,那暴脾氣最終還是沒有說出更難聽的話,說完之后便惡狠狠地“呸”了一聲,徑自走了。
和他想法一樣的人家不在少數——
“我說怎么會天上掉餡餅,原來是有這種貓膩。這古家的算盤打得忒精了!”
“可不是?敢情哪天他們想回,咱們就得撤?這跟流動攤位有啥區別?”
“咱們想要這固定攤位,不就是圖‘固定’兩個字嗎?!”
“就是啊,流動攤位一天還只要給衙門交二三十文錢呢,這固定攤位的租子一個月可要貴上好些!”
很快,一肚子牢騷的人散了個干凈。
只剩下宋玉枝和趙大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