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口站著個二十來歲的青年,穿著一身粗布短打,脖子上還圍著一塊布巾。
說來也是熟人了,就是之前第一個在宋玉枝這兒買外賣的苦力劉大全。
當時他帶著三份蓋澆飯外帶回村,還真如宋玉枝所說,一點沒灑!
后頭直接上鍋一蒸,蓋子一揭,油紙包一拆,跟現買的一樣色香味俱全。
兩個同村的伙伴把飯菜吃到嘴里,總算是信了劉大全前一日說的話——九文錢一份的蓋澆飯,有肉有菜,還那么好吃,不嘗一嘗絕對是損失!
于是在苦力中幫著宋玉枝宣傳的,除了劉大全外又多了兩人。
苦力用力氣和健康換銀錢,別的都能講究,吃上頭卻必須得好一些。
不然哪來那么些力氣可賣?
而一般來做苦力的,都是家境不大好,甚至很多都是孤苦無依,家里沒個長輩幫襯,又沒有一技之長,才不得以做這個行當的。
碼頭上吃碗面條也要三四文錢,這蓋澆飯當然要貴幾文錢,可絕對是物超所值。
甚至很多人想到午間能去宋玉枝那兒吃上一頓好的,干起活兒都覺得有奔頭、越發有勁兒了!
因此很多人都跟劉大全一樣,每隔一兩日就會來宋玉枝這兒打打牙祭。
近來宋玉枝的生意這么好做,說來也有他們的功勞。
“劉大哥是現在才下工?”宋玉枝說著有些歉然道,“蓋澆飯賣完了,連我們留給自家用的都吃完了……”
劉大全笑著擺擺手,說:“我已經吃過午飯了。今日來找小娘子是有別的事兒!”
既然是有事,宋玉枝就把人請進攤檔里頭坐,還給他倒了碗溫水。
劉大全咕嚕嚕一口氣喝完,用脖子上搭著的布巾抹了嘴,接著道:“小娘子知道我們這行當,從前零零散散給人做工,三不五時就會遇上難相與的商客,結算工錢的時候各種扯皮。直到咱們這些苦力團結起來,這碼頭上的風氣才好些……”
宋玉枝招待了那么些苦力,偶爾聽他們聊天,便也聽說了碼頭上的苦力組建了一個行會。
如果遇上那種劉大全口中故意偷奸耍滑的商客,行會就會出一個公告名單。
既是告知碼頭上所有的苦力這樁事,也是讓他們往后不再接那商客的生意。
除非是只來這碼頭一趟的,否則要在這兒長線運送貨物的商客,哪個不是長期需要雇傭苦力來搬搬抬抬?
有了那么一層保障之后,商客老實了,苦力們也有人管轄了——行會也不是光給他們出氣,也起到了監督作用。
如果有那種干活不老實、不出力的,也會被他們同樣發公告拉黑。
衙門同樣很樂見其成,從前一旦苦力跟商客扯皮,很容易就爆發肢體沖突,需要官差介入處理。
現下大伙兒都老實了,衙門的人也輕省了。
“過幾日就是我們行會成立一個月的日子,我們會長說犒勞一下大伙兒。我就提議從小娘子這里訂蓋澆飯。”
苦力手停口停,就算是值得慶祝的日子,白日同樣也要干活。
而他們又都住的遠近不一,夜間相聚也不方便。
所以這聚餐的時間還是只有中午那么一會兒,每個人下工的時間還不大一致,要是就訂普通的飯菜,肯定是先到的吃得多,晚去的吃得少,好好的聚會反而變了味。
而宋玉枝的蓋澆飯分成一份份放好,來一個人領一份,隨便是當場吃還是帶回家吃,絕對不擔心誰吃多了,誰吃少了,方便合適的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