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里,固定攤位的租期就要到了。
古家夫婦在端午之前就來過小攤檔一趟。
雖然前頭雙方白紙黑字簽好了契書,但古家夫婦在碼頭的臨時攤位上擺攤,知道宋玉枝在小攤檔上的生意多好,老夫妻兩個生怕宋玉枝反悔,到時候掰扯起來,少不得一番折騰。
故而他們姿態擺得極低,還帶了些力所能及的薄禮。
今日小攤檔上生意好的,都超出宋玉枝的預期了——
一開始只是碼頭上看完賽龍舟的看客,圍了過來,水泄不通。
后頭連豐州城里、住在城西一帶的百姓都有來湊熱鬧的。
天氣這般酷熱,難為他們特特出城趕路過來,宋玉枝實在是不忍心教他們失望,便跟前幾天一樣,一輪又一輪地炒大鍋菜。
那會兒古家夫妻攤檔上沒啥生意,就也過來幫了忙,還把他們攤檔上的大油傘扛了過來。
不然這種天氣,小攤檔讓人圍成那樣,日頭下排隊的客人說不定就要中暑!
真要發生了那種事,好好的喜日多少要被影響。
等午后忙完,宋玉枝提出要給他們一些辛苦錢。
老夫妻兩個連說不要,還說他們雖然沒讀過書,但聽過一句話,叫“前人栽樹后人乘涼”。
宋玉枝現下把小攤檔經營的這樣紅火,來日他們把攤檔收回去,肯定也會受益!
哪里還要什么辛苦錢呢?
后頭只要宋玉枝這邊需要人手,直接讓人去尋他們就好!
從他們的話里,宋玉枝自然猜出一些他們的心思。
宋玉枝也不見怪,古家夫妻都不算是什么壞人,前頭把攤位往外出租的時候,條件雖然嚴苛,還不肯對外說具體原因,但說來也算事出有因,后頭被宋玉枝詐了一詐,也就沒再藏著掖著了。
現下看宋玉枝這邊生意紅火,老夫妻兩個雖然生怕宋玉枝反悔,卻也沒說那等“左右你已經賺了這樣多,早點把攤位還給我們”之類,惹人生厭的話。
宋玉枝也瞧的出來,老夫妻離開固定攤位后的這段時日,過得并不好,看著蒼老了好幾歲。
明明他們的女兒比宋玉枝還小不少來著。
她這人素來是吃軟不吃硬,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
當時聽完雖沒說什么,但宋玉枝其實心里有了主意。
現下也沒有外人,宋玉枝直接道:“既然古家叔嬸急著回小攤檔上來,咱家‘宋記食府’又已經打響了名頭,那么干脆就就在碼頭上少待幾日,就做到這個月底,六月頭把攤檔歸還給他們。趁早把名副其實的‘食府’給開起來。”
周氏現下不是剛來到豐州城那會兒,一味只知道哭的人了,宋知遠更儼然是個很有主意的“少東家”。
但生意上的大方向,他們都還是聽宋玉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