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點頭道:“提早離開碼頭也好,固定攤位雖比后頭臨時攤位上好些,但夏日里終歸還是太悶熱了。前兒個知遠就生了痱子,再待下去,怕是連你也要生,可就不好了。”
這話聽得宋玉枝直接笑,好像她比七歲的弟弟還嬌嫩似的!
但周氏說的十分認真,連帶宋知遠都沒覺得哪里不對,跟著說:“娘說的沒錯,生痱子可難受了,又癢又刺撓,別說白日里,晚間睡覺都不安生!姐姐提前進城總歸是好的!”
那么問題接踵而來。
接下來兩旬多的時間里,宋玉枝就得開始相看鋪子了。
過去這半年多時間,一家子絕大部分時間都在碼頭上,對城里的事情知之甚少。
鋪子跟住著的宅子不同,宅子只需要確保位置安全,鄰里友好,環境清幽,一家子夠住就行。
鋪子卻得仔細考量地段市口、門面大小,考察附近的同行數量,商圈的發展程度,周圍百姓的消費力、前頭做了什么營生,為何突然不做了,等等因素。
想也知道是個大工程。
光宋玉枝一個人,別說還得兼顧自家營生,就算整副心思都花費在這件事上,都不一定能在這短短時間內,就能相看到滿意的鋪子。
“我正想同你說呢。”周氏道,“剛大伙兒圍著我問準備把鋪子開到哪里來著,我就說你想把鋪子開到城東或者城中一帶,但具體地方還沒定呢……也是巧,李家媳婦你還記得不?她娘家正好有個城中的鋪子要往外租。”
宋玉枝自然是記得的。
李家媳婦就是去年冬日里最早從周氏手里,訂做虎頭鞋帽的那個。
年頭上宋玉枝家還上她家去燒過菜,記得她家人都挺和氣,李家媳婦娘家也挺富裕來著,所以她才會另外花銀錢,請了周氏做那送給娘家小侄子的虎頭鞋帽。
“我沒一口應承下來,就說先回來問問你。”
宋玉枝立刻笑著頷首。
倒不是還未親自去瞧過,就覺得李家媳婦推薦的那鋪子差不了。
而是周氏這話給她提了個醒兒,她在豐州城這半年多也不是白待的,怎么也算有點人脈嘛!
她分身乏術,完全可以拜托跟自家要好的人,先幫忙篩選一輪,節省下很多時間。
雖然少不得欠下一些人情,但完全不到人情債的程度。
加上將來鋪子落成,開張的時候,本來也要請交好的人家去熱鬧熱鬧。
到時候準備飯食的時候,她再比平時盡心一些,怎么也能賓主盡歡,兩相得宜。
她再說了自己的想法,周氏應道:“這樣也好,你把具體要求列下來,我回頭去和你張嬸子她們說說。”
“也給我寫一份。我讓栓子哥他們在附近玩的時候,也幫著四處尋尋。”宋知遠想了想,又說:“還要給沈大哥一份,他在柴炭行那邊肯定也認識不少人。”
宋玉枝才剛拋開白日里的事兒,心無旁騖,一心只想著生意,此時聽自家弟弟又提到了沈遇,不覺心里又有些說不上的滋味,便含糊地應了一聲,趁著臉上還未燒起來,立刻去尋紙筆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