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是自家誤會了以后,魏老太太越發開懷,笑得見牙不見眼。
魏夫人則是嚯地站起身,說壞了,“咱家這還什么都沒準備呢!”
畢竟在魏家人的設想里,魏夫人先去知會了宋玉枝兩樁事。
然后等上幾日,魏夫人再帶著精心挑揀的禮物登門,展現自家的誠意,和周氏詳談一番。
最后,才是兩家正式行禮和置辦宴席那些。
冷不丁現下就到了該行禮和辦宴的環節,魏家自然是尚未有個章程。
魏夫人說著便喊來丫鬟分配任務,這個開庫房取衣料和首飾,那個去尋繡娘來給宋玉枝量體,甚至還詢問起魏老太太是直接去酒樓定酒席,還是在家里設宴……
宋玉枝忙勸阻道:“老夫人方才說,您家不喜高調。我也覺得簡單一些就好。不如就對一對時間,咱們兩家一道用餐飯。”
魏老太太拉著宋玉枝笑道:“我咋不記得我剛才說啥了?”
她明顯是耍賴,宋玉枝哭笑不得,但還是堅持沒必要大肆操辦。
畢竟魏家才幫著霍知州承辦了一年一次的大型商宴,為著結干親再來一次,雖不到勞民傷財的地步,但總歸是費銀錢又費心力。
而且自打當選官家食肆后,宋記就座無虛席。
宋玉枝上午的休息時間,都是好不容易擠出來的。
馬上就是臘月,進了臘月就是年節,年前宋玉枝且有的忙。
這檔口她還真分不出很多時間,再去準備赴另一場正式的宴席。
魏老太太和魏夫人又商量了一番,最后還是應承下宋玉枝的想法——
她們倒不擔心費銀錢和費心力,純粹是想到了宋玉枝背后的家人。
他們都知道要把宋玉枝的個人意愿擺在首位,自家也不能落于人后不是?
總不能多門親戚,讓宋玉枝反而過得不如前頭舒心不是?!
最后,雙方擬定在五日后的晚間,魏家在宅子里設家宴,兩家人一道吃個飯,把結干親和拜先生的禮一道行了。
就有一條,魏老太太和魏夫人堅持不肯讓步。
就是宋玉枝必須把她們先前準備好的那些禮給帶回家。
宋玉枝午前就得往鋪子里趕,實在推拒不來,只好帶著弟弟,坐上裝滿魏家禮物的馬車回去。
一直忙到午市結束,宋玉枝才得空拆禮物。
要不說魏家人辦事有章程呢?
給宋玉枝的,是一套做工精美的白色調料罐。
一個約莫鵝蛋大小,看著像瓷器,摸起來卻又溫和柔潤,像白玉又不似白玉。
不管是隨身攜帶,還是擺在灶臺上使用和觀賞,都是極好的。
宋玉枝愛不釋手。
另外還有給周氏的綢緞衣料,給趙大娘的潤手膏,給沈遇的嶄新弓箭,給宋知遠的澄泥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