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頭宋玉枝把沈遇的回信拿給家里人看過。
初九這日,宋玉枝就交代員工要多購置和準備一些食材。
白送上門的客流量,即便知道他們暫時承擔可不起高消費,那也沒有把生意往外推的道理不是?
很快就到了初十這日。
也得虧沈遇提醒,這日宋玉枝才帶著人來到自家鋪子,就見到好幾個十幾歲的兵丁守在門口了。
豐州城的臘月里的天氣,已經不是“寒冷”兩個字可以形容的了。
算著時辰,這些兵丁應該是城門剛開就入城了,前頭不知道走了多遠的路,進店的時候頭發上帶著水汽,后頭挨著火盆一烤,又變成升騰的水蒸氣。
遠遠看去,好像一排煙囪,又好像武俠影視里的那些武功高手,個個頭頂都冒著白煙。
宋玉枝見了,就使人拿來幾條嶄新的巾帕,讓他們擦拭,還問說:“沈……你們教頭沒跟你們說,我們宋記的開業時間嗎?”
來過宋記的小石頭正好在其中,他搶著回答說:“我們昨天特地問過教頭了,教頭都跟我們說了。是我們自己想著早來的。”
“最近習慣了早起,到了時辰就醒了,閑著也是閑著,就早早地來了。教頭夫人不必管我們,我們自己找地方待。”
“對。我們不只能自己照顧自己,還能幫忙。教頭夫人只管使喚我們。”
宋玉枝一想也是,能毫無顧忌、第一批響應霍知州號召,參加民兵隊的人,多半家里也沒什么掛礙。
此時又正當農閑,想在村里臨時找個幫閑的差事也不容易。
不如早些過來出門,就當是出來玩了。
而且經過幾波兵丁來往,兵營里的人多少對宋記的物價心里有數了。
宋記一直沒漲價,早市的吃食是最便宜的,多買幾個包子甚至可以覆蓋一天三餐。是銀錢不湊手、又想嘗鮮的情況下的最好選擇。
宋玉枝便沒再問下去,轉而問起他們想不想掙點外快?
也不是旁的,就是洗洗涮涮、搬搬抬抬那些雜活。
過去這些活計是趙大娘和店里兩個雜役在忙,一直算應對的過來。
但自打拿到兵營的飯食訂單后,宋記這邊雖不用負責分裝運送,也不需要提供碗筷。
但配菜、洗菜的時候,還是需要多用不少碗碟。
那三個一人高的大木桶,更需要日日洗刷。
兩個苦力出身的雜役還好說,這點增加的工作量難不倒他們。
宋玉枝就是心疼趙大娘。尤其是知道今天宋記的客流量當到達高峰。
偏偏趙大娘跟沈遇一樣,擔上管事的職責之后,也講究個以身作則,事事都不肯落于人后,還不愿意宋玉枝另外雇用散工,說沒得浪費銀錢。
今遭遇到這些個兵丁,正好把多出來的那部分活計外包出去。
趙大娘心腸軟,給這幾個小兵丁的火盆,就是她立刻生來的。把活計外包給他們,讓他們多掙幾個銅板,趙大娘不會覺得是在浪費銀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