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遇的回信隔了兩天才到。
毫無意外的,沈遇對宋玉枝的提議表示了認可和贊同。
等到第二批兵丁休沐,宋玉枝順利地接收到另外五個臨時工。
不知道是不是宋玉枝的心理作用,她感覺到這次來的臨時工服從性更高,紀律性更好,干起活兒來更賣力。
后頭趙大娘也提過一嘴,說這次的臨時工更不需要她費心,干起活兒來更像樣。
宋玉枝才知道不是自己多想。
也是,第一批是宋玉枝隨機找的。第二批臨時工比他們操練的時間更久,更是經過沈遇選拔的,素質自然更高。
這臨時工名額又是他們費勁爭取來的,怎么可能不更上心呢?
這么想著,宋玉枝的心思不由就更活絡了,又有了別的想頭。
按著霍知州的計劃,民兵營起碼要存在一整個年關。
直到來年春耕時分,確保豐州城沒有外敵來犯,民兵營才會解散,放一眾兵丁歸家務農/務工。
粗粗算來,距離現在還有兩三個月。
在沈遇手底下操練那么久的兵丁,如果能接收過來,豈不是日后再不用擔心宋記的人手問題?
當然了,宋玉枝想歸想,也知道自己有些異想天開了——
現在的宋記地方就這么大,十個小跑堂,加上若干后廚人員和雜役,人手滿滿當當的已經夠用。
也就是接了兵營里的飯食訂單,才偶爾需要一些編外人員幫忙。
等兵營解散了,飯食訂單自然沒有了,那些個兵丁再也不會專門湊在同一天過來光顧,還要啥臨時工呢?
除非,宋玉枝準備擴大規模。
這確實是宋玉枝該考慮的問題了。
現今鋪子里的大小倒只是小問題,主要是定價問題。
開業之初,宋玉枝為了快速站穩腳跟,把城內中上等生活水平的食客,定為主要目標客戶群,一直以來也以“物美價廉、經濟實惠”當作經營方針。
宋記現下的生意蒸蒸日上,足以說明宋玉枝一系列的想法沒有出錯。
但也因為這些個舉措,宋玉枝想擠進頂級富客的圈子就有些難了。
即便是當選官家食肆之后,宋記來往的富客依舊不算多。
畢竟富人吃飯還講究個環境和氛圍,宋記的吃食再好,也不可能讓他們日日都來跟普通食客,擠在一個大通間里用飯,能偶爾過來點嘗嘗鮮,都算是賞臉了。
偏偏不擠進頂層的圈子,宋記就不能再更進一步。
掙多少銀錢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經年累月做沒什么難度的家常菜,宋玉枝的技藝容易退步。
就好像上次準備官家食肆的競選那樣。
一道宋玉枝上輩子做熟了的釀豆莛,愣是做了幾次才逐漸找回手感。
時間一長,豈不是等同于宋玉枝自廢“武功”?
只可惜宋家人都是流放而來,不能去往別地,否則宋玉枝還挺想去別的更大一些的州府,甚至京城去看看的。
不同地域的百姓,喜歡的風味不同。
尤其京城,那是匯集了五湖四海的百姓。
說不定還會有宋玉枝都沒見過、不會做的稀罕吃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