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枝到底不是超凡脫俗的人,遇上這種不可控的大事,雖沒有驚慌失措,但心里多少有些忐忑不安。
沒在人前露怯,純粹是她心理素質比一般人強。
現下宋玉枝手握積攢了半年的物資,又有魏家人相助,多得了一間地下密室、幾個家丁。心不由便安定下來。
她同幾個家丁簡單交代了幾句,便讓他們把馬車駕回魏家。
馬車同樣太過打眼,不是一般百姓能負擔的起的。
家里有驢車已經盡夠用了。
目送了他們遠去,宋玉枝很快收拾好了心情,一手挽上親娘的胳膊,一手拉上弟弟,聲音輕快地道:“也不知道葵兒回去沒有,若是沒回去,她肯定等急了。咱們快回去吧。”
趙大娘接口:“不止他們呢,還有阿金和葉兒。兩人都是把棍子打不出一個屁的性子,讓她倆招待上門拜年的客人,也是為難她們了。”
周氏性子軟,宋知遠年紀小,兩人心態都不如宋玉枝和趙大娘好,眉眼間都多少有了些愁色。
現在被宋玉枝這么一唱一和的打趣了幾句,母子倆面上也松快了不少——
未來如何,沒人說得準。
情況未必就有那么糟糕,何必為了尚未到來的事兒而愁苦呢?
不如先過好當下。
一家子說著話,就往清水巷里進。
沒走幾步,就聽到了熱熱鬧鬧的說話聲。
循著說話聲,宋玉枝來到了自家門口。
院門敞開著,附近所有的半大小子都在院子里玩成一團。
各家家長還有領著葵兒過來的吳家人,都坐在堂屋里說著話。
并沒有發生趙大娘擔心的冷場情況。
見到宋玉枝他們總算回來了,眾人臉上也沒有一點不耐,笑著讓自家的孩子給宋玉枝拜年,再送上一些年禮。
宋玉枝早就猜著小伙計會這樣了,早就備好了一疊紅封。
每個紅封里放二十文錢,說多不多,說少不少,就讓給大伙兒添個好意頭。
后頭宋玉枝陪著客人說了會子話,交談間她問了問各家的物資儲備情況,和未來幾日的打算。
她陪著魏家人待了一個上午,衙門那邊遲遲沒動靜,后頭衙門里的人過來的時候,對城外的事依舊諱莫如深,不肯多透露一個字。
明顯是準備把城外生亂的消息給封鎖住的模樣。
雖然那消息已經在傳播了,至多也就一二日,消息就會不脛而走。
但那消息一日沒放到明面上,一日城里就能安穩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