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枝此時也有些拿不準,該怎么同街坊說這些事,說多了,怕是會造成無端的恐慌,反倒壞了霍知州的計劃。可半點不說,又容易傷了街坊四鄰之間相處出來的情誼。
好在,宋玉枝也沒為難多久。
張大嬸道:“我家親戚不多,昨日回村一道用了年夜飯,后頭就在家待著了。至于吃喝,年節上大伙兒都囤了不少東西,光白菜都有上百斤,更是不用發愁……枝枝,你怎么突然問這個?可是有什么事?”
宋玉枝思忖了一瞬,說是,“剛我從外頭回來,發現巡邏的官差比平素多了不少,個個還都神色肅穆,一副生人勿進的模樣……也不知道是不是我想多了,就覺得哪里怪怪的。”
她點到即止,張大嬸會意道:“我們一家子昨兒個在村里過的年,今天用了午飯才回城來。大過年的,城門口的盤查不知道為啥,比平時還嚴格不少。”
“還真是。我今晨出門拜年,路上遇著了我一個遠房表侄。往常遇著,他肯定會同我見個禮,打聲招呼,今日也不知道咋了,他想著心事,只顧埋頭走路,居然連我都沒認出來。他可是在衙門當差的……”
“那些個北戎人不過年節,往年經常趁著這種時候鬧事。今年別是又作妖了!”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地道出了今日遇到的反常。
她們都是當孩子娘,甚至當孩子奶奶的人了,又是豐州城里土生土長的,比宋玉枝這樣的外來人更知道其中的利害。
也就不用宋玉枝再明著提醒,各家都說好先這兩日先不急著四處走動了,先在家觀望兩日再說。
最后張大嬸還特地留了一留,叮囑宋玉枝小心一些的同時,還說讓宋玉枝若是遇著麻煩了就大喊,她家聽到響動會第一時間過來幫忙。
宋玉枝一一應下。
也就隔了一日,豐州城內的氣氛就變得想讓人不注意到都難了——
鞭炮爆竹的聲音不再成片,而是稀稀落落的。
路上再不見提著年禮、走親訪友的行人。
一些個全年無休的店鋪,都已經關起門來,不再做營生。
到了初五這日,街上更是看不到復工的鋪子,聽不到任何迎財神的鞭炮聲。
趙大娘跟著張屠戶去附近的街上看情況,還被巡邏的官差給趕了回來。
到處都是一派冷清的氣象,頗有些風聲鶴唳的味道。
也就在初五過后,城外交戰的消息,終歸還是徹底蔓延開來。
宋玉枝站在院子里的時候,時常都能聽到車輪滾動聲和匆匆的腳步聲。
清水巷里好多人都出城往南去了。
一些人家或是感念宋玉枝素日里的照拂,或是感謝她前幾日的提醒,還特地登門邀請宋玉枝一家結伴出城。
另一些人家則顧不上這些細枝末節,直接收拾了細軟就走。
到了初七,清水巷里就只剩下一半人家了。
而同剩下的人家也不是不想走,只是因為家里老人不方便、孩子太小、銀錢不湊手、外地沒有可投靠的親眷等各種原因,實在沒地方可去。
正月初八,這日一大早,一隊官差來到了清水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