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離開豐州城之前,宋玉枝已經做好了回京面對故人的準備。
尤其是她身上的變化,那根本不可能瞞得住人。
她早就和周氏對好了說辭,就說流放的路上,周氏夢到了神仙賜福,金光入懷,然后宋玉枝就康復了。
過程雖然有些玄幻,但努力往祥瑞那方面靠,總歸不至于落人話柄,被當成什么邪祟。
宋玉枝給黃媽媽遞了帕子。
碼頭上人多口雜,到底不是說話的地方,黃媽媽擦過淚同趙大娘見過禮,就道:“老爺備好了馬車,姑娘隨我去,咱們路上再細說。”
黃媽媽身邊的兩個小廝,一人上前幫著拿行李,一人自去知會守在其余關卡的人。
未多時,一行人匯聚到了一處。
宋彥派來的馬車并不很大,尤其是沈遇現在行動不便,上了馬車后一人便要占據泰半位置。
宋玉枝就繼續讓沈遇坐賃來的轎子。
饒是這樣,那馬車在坐下宋玉枝、趙大娘和辛夷后,也就沒有多余了。
黃媽媽并不見怪,同另一個年紀相仿的仆婦一道坐到了車轅上,一面親自負責給宋玉枝趕車,一面熱絡周到地道:“二姑娘不知道,自打夫人和小少爺上京后,老爺就心心念念記掛著孤身在外的姑娘,早早地就讓我們守在碼頭,生怕沒在第一時間接到姑娘。就好像今日晨間,老爺臨去上值前還吩咐咱們如果接到了姑娘,一定得立刻使人去報……”
宋玉枝掀開車簾,看著筆直寬闊的官道和沿途風景,靜靜聽著。
在黃媽媽的講述里,宋玉枝對宋家現在的情況有了初步的了解——
宋彥如今已經被授了官,成了官身。
官位雖然不算多高,不過是從六品,在偌大的京城里排不上號。
卻是在翰林院任修撰之職,負責記載皇帝言行,進講經史,以及草擬有關典禮的文稿,乃是實打實的天子近臣。
昔日坐到一朝首輔位置的宋老爺,或者說歷來位高權重的文臣,幾乎都是出自翰林院。
連宋玉枝這穿越人士都知道翰林的清貴,所以也并不奇怪黃媽媽言辭間流露出的、那種“咱家也是過上好日了”的自豪感。
待黃媽媽止住了話頭,宋玉枝就準備問問自家親娘和弟弟的近況。
畢竟穿越過來這么久,她還沒和他們分開過這樣久,自然掛懷他們路上順不順利,來京城后又習不習慣。
卻聽另一道更為老邁的女音道:“老爺自是記掛著姑娘的,就是不知道姑娘這為人子女的,掛不掛念老爺了……”
聲音是從車轅處傳來的,說話的正是同黃媽媽坐在一處的仆婦。
宋玉枝并不認得她,便開始努力在原身殘缺的記憶里“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