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概念換到《復仇者聯盟》也是如此,而且同樣霸道。
索尼和環球倒不是說一定有信心大爆,但他們接手發行以及交換了那么多資源后(環球影城引入漫威元素的事,都跟約瑟夫、漫威娛樂高層談好幾輪了),肯定得表現出自己的價值。
兩家就說了:《鋼鐵俠》一二部累計了12億多,《美國隊長》+《雷神》+《無敵浩克》累計了14億多,所以預估《復仇者聯盟》全球有個9億,北美至少4億沒問題吧?
院商們想了想,覺得還算合理,這么多超級英雄聚在一起,打破現有的漫威記錄確實可信。
那么問題來了,這么一部大作,一旦登陸,憑借我們三家的宣傳,你覺得不能吸引觀眾進場?
院商:能。
索尼、環球:OK,那前三周我們要票房的8成,且不支付租金,然后再依序遞減,這個分賬合理吧?
院商:嗯?
......
大致來說,這中間的談判肯定沒這么簡單,索尼和環球的人也不是直接把市面上這幾個院線大哥,是吧,叫在一起談,而是先從那些實力不算強的院商,一家一家的擺道理,爭取到自己想要的放映合同之后,再去逼宮銀幕數前幾的帝皇、AMC等連鎖院線。
其實就一句話,我這商品這么好,我覺得你們院線要給優惠。
院線給不給?給了。
在如今的時代背景下,好內容才能吸引多的觀眾,不然那些人寧愿宅在家里不出來,也不看電影,你做院線的,不同樣難受。
所以索尼和環球趁勢軟刀子割肉,對比整個的流程來說,院線商其實是不虧的,說不定賺的票房錢比大部分電影還要高。
畢竟,大家對《復仇者聯盟》的認知擺得高嗎。
很好理解,你放一部撐死了北美過億的電影,和放一部有可能4億的電影能一樣?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大熱系列、大熱IP改編的項目能拿到亮瞎眼的分賬數據,因為制片廠和院線都默認體量大的項目是可以有話語權多拿錢。
在說這個問題之前,你還得知道北美院線可不像中國院線純看座位錢,人家配套的飲料+薯條+爆米花等觀影套餐才是收入大頭,再者,像美泰、孩之寶等玩具商配送的玩具周邊,人家也能抽一筆柜臺費,另就是海報張貼的廣告費了。
真說起院線的利潤組成,稱一句全看人流量一點不過分,甚至比起票房,他們更希望來的觀眾里,年輕人多些,因為年輕人群體普遍愿意消費電影票之外的配套服務。
而影院提供的服務,可不需要跟制片廠分錢。
這一點,也是他們愿意妥協的原因。
漫威的觀影群眾畫像還不簡單嗎,那本來就以12至32歲居多,典型的消費熱點。
那顯然,在這場博弈里,眾多有利元素導致了此時歡喜的結局。
是的,歡喜。
索尼和環球的人過來為的也不是什么復雜的事,只是集中曝光期到了,讓萊曼打錢,他們好用他們的廣告資源瘋狂推廣。
這筆不少于1.5億的費用,索尼和環球的人又能吃下一些,能不歡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