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說吧,我們要怎么拍出這種東西。”
會議桌旁。
當西裝革履但眼里飽含血絲的華納影業舵手凱文-辻原說出這番話時,哪怕聲調再平靜,都讓本就凝重的氣氛更加駭人。
《復聯》帶給他的壓力,宛如一座大山,不逼迫眼前的人,就要壓垮他了,“知道董事席的那些人怎么說得嗎?知道外邊的影迷怎么看我們的嗎?瞧瞧那些媒體說得話吧:漫威,才是走在正確道路上的漫改公司,DC不過是吃老本,現在連老本都吃不了了,因為《復聯》會成為最賣座的漫改片。呵呵,和他們相比,我們唯一拿得出手的《蝙蝠俠》,都是螢火蟲幫忙制作的。”
46歲,有些抬頭紋的凱文搖搖頭,“我很失望,真的,同樣是基于底蘊累積的漫畫改編,我們怎么就找不到一個合適的方向開發?嗯?我們缺受眾嗎?我們缺市場渠道嗎?都不缺,所以,我們為什么拍不出《復聯》?”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如果依舊是《美隊》、《雷神》那樣的“小打小鬧”,華納當然還可以用《哈利-波特》之類的項目更有開發價值搪塞,但現在擺明了漫威掀起的觀影狂潮能夠更加洶涌,無論如何,也找不了理由了......
凱文敲了敲桌子,黑著臉看向DC的首席文化官(CCO)喬恩-伯格,說:“喬恩,你對這方面比較熟悉,你先來。”
喬恩-伯格一臉愁容,顯然有所看法,“漫威的市場定位一向跟DC完全一致,從40年代爭到現在,哪一個先走了一步,都能取到極大的領先,哪怕后來者模仿,都需要一些新鮮感,不然觀眾很難買賬——總結起來就一句,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已經出現了,最大的好處已經被先行者攥進了荷包。
他們現在已經把我們有的東西做出來了,而且做得遠比我們要得到市場認可,在這種情況下,就算我們學習類似的網狀敘述模式,就算讓我們的作品走上一遍重復的路,找到替代品,就算我們的執行拍攝沒出現問題、沒出狀況,在非常順暢的情況且公司給予極大的資源傾斜,都需要大半年的時間才有可能有所產出,但大半年之后,誰知道情況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眾人不由自主的點了點頭。
是啊,時間。
好萊塢的風向是變得很快的,卡洛克在拍完《割喉島》之后也沒想過海盜題材突然就被市場拋棄了;《墨水心》慘敗也讓華納嘗到了風向變化的苦果。
喬恩-伯格無疑說得很中肯,在制片領域,就不缺少的就是驚喜,以及先行者的優勢。
想要追的想法有錯嗎?沒有。
但你不能不考慮開始確定追之后,萬一追不上或者說觀眾不買賬,覺得太模仿了,拿不得人家的成績,又該拿什么彌補這中間的差距。
凱文-辻原咂了咂嘴,面無表情的思考一會,說:“還沒試先別想著不行,我就想知道你們DC看過《復聯》之后有什么實際的項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