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提升他們的積極性,我給了克里斯次部600萬薪酬和基于總票房的激勵分成,并承諾還有續作的話,第三部就提到950萬......差不多也就是千萬的薪水級別。”
搞定主角,凱文照例打來一個電話匯報,至于合同細則,大致也是老一套,唯一著重的只是要求在公眾面前維持形象罷了。
“具體什么時候開機?”萊曼問。
“這兩天拍個定妝照,下周三前一定能進組拍攝。”凱文略有些輕松的回答:“特效工作已經提前安排好了,外景方面也不比第一部多,不算主創薪酬的話,我們的拍攝成本比第一部還低些。”
“OK,你忙吧。”
聽完匯報,萊曼將《雷神2》的制片報告放進文件柜。
《雷神2》制作預算1.7億,比第一部高了2000萬,導演還是第一部的導演塔伊加-維迪提,主創班子基本沒換,還新加了克里斯托弗-埃克萊斯頓這位英國老牌影星增加在英國市場的宣傳競爭。
說實話,要不是拍續集,很多第一部已經完善的東西可以接著利用,省了一筆拍攝花銷,肯定不是只增加2000萬就能打住的。
當然了,大賣電影或者電視劇都這樣,不到萬不得已,制片廠絕對不想承受為了一點溢價更換角色帶來的觀眾風險——追過劇的都知道,第一印象太重要了,換人基本=重新來過,那續作還有什么優勢可言?
這也是很多大熱續集經常開出天價片酬的主因,制片方只能在稍微肉痛和冒著不利元素強行上馬之間選一個,除非演員自己出大問題,出現劇烈的敗壞人緣的行為、言論、政治主張......
后來大家也學乖了,不管有沒有明確的續作計劃都要在頭部約的條款上加個系列長約限制,演員也不傻,或者說經紀公司不傻,被捆綁的同時基本也要求一定的議價薪資空間,總之,全看市場反饋、盈利表現和雙方自己的判斷博弈綜合的一場薪酬之爭。
像娜塔莉-波特曼這種為自己的演出不值,要求加戲,也是博弈的一種,沒有誰對誰錯,都是站在己方立場著想,而凱文明顯開始對簡-福斯特的重視,也是漫威方面做出的正面回應,結果還是朝著好的一面進行——雖然劇本的改動刻意了點,但還是遵循了能不換人還是不換人的制片傳統。
到了下午,萊曼又去參加了帕爾曼主持的一場有關漫威授權商品的歐洲經銷會。
會議上,除了對《復聯》帶動的市場初步總結現有的銷售情況,并對下一步的訂單合同做出了一些縮減的解釋,也就是隨便談談衍生品渠道的拓展、壓低庫存。
會議散后,帕爾曼原本打算晚上再給這些經銷代表搞個自助晚宴,拉拉關系、示以親近,但大半的代表卻表示還要回去主持工作,看模樣也不似客套,晚宴也就臨時取消。
而當這些經銷商知道第二階段的漫威電影已經在開發的路上,懷著既興奮又滿懷期待的感受逐漸離開時,次日,萊曼召集了曼恩傳媒的高層開始盤點公司未來3年的經營方向和執行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