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威方面就不用多說了,通過《復聯》掀起的網狀敘述第一個脈絡節點的成功,基本在漫改市場徹底扎根,擁有了可觀的核心受眾群體以及被全世界影迷都關注的流量品牌。
當然了,市場需要經營,如果不能維持住這樣的大好優勢,眼前的高位還是很脆弱,畢竟連火了幾十年的超人都能遇冷,沒有持久的基于影視化的放大效應,變現的渠道肯定不會寬廣。
這個道理不用萊曼強調,一眾高管都有清晰的認知。
而一旦漫威不賺錢了,此時脆弱的利益聯盟、渠道聯盟想必也會土崩瓦解。
漫威娛樂那邊也不含糊,一邊配合新的項目計劃更新漫畫、頭腦風暴的策劃大事件,深化影響力,一邊不吝金錢、廣告資源的宣傳,不停的刺激粉絲們二次創作,拉攏路人,油管上漫威的剪輯視頻儼然成了一景,并逐步擴散到其他地區的內容分享網站,讓新一代的年輕人和未來一輩的孩之們盡可能有多元的媒介渠道對漫威產生好感。
這一過程是緩慢的,是長久的,是需要花費精力、金錢培養的。
別的不說,童年喜好究竟在一個人的成長里占據多大的地位,想必各自都有親身體悟,一旦這些人對漫威有好感,能給角色經濟市場帶來多大的利好,是不用過分強調的無數案例事實。
說得露骨一點,娛樂對一個人的意識形態培養是潛移默化且容易深入的,觀眾們的要求也不高,只要電影拍得有誠意一些,錢花在實處——視效、服化道和演員的水平在線,再保證一個能看得進去也不用太講邏輯的故事,觀眾們并不在意用票房支持或者別的什么。
取悅觀眾很難嗎?不難,難得是輻射面或者干脆能影響到多少人為你的電影花錢,花了還覺得值。
建立認同感,才是廠牌最難的部分,同時也是廠商的立身根本。
從這點看,網狀敘述的單線和節點塑造只要產生聯動式、疊加式的成功,以及屢試不爽的對角色的塑造和劇情的共情,已經是很厲害的模式了。
就好像長篇比短篇更容易豐滿故事、豐滿世界觀一樣,電影的長篇對觀眾同樣很有吸引力和代入感。
很多觀眾采訪包括漫威自己雇傭一些數測機構做的市場調查都顯示,觀眾之所以這么喜歡漫威電影,也是因為入了坑,會興起一種追連續劇的感覺,慢慢的也就對販賣的世界觀和角色喜歡上了。
至于共同利益對影片開發的幫助,大家也看在眼里。
典型的衍生品售賣和檔期宣發都是利益盟友用腳投票的表現,這不僅是曼恩傳媒受益,而是經營一個繁榮的市場,身處市場的人或多或少都有好處。
換句話說,維持市場是制片廠的潛在任務,市場的反哺則是一個階段性的成果回報。